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与生态建设关系极为密切的风景园林行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早在1951年,上海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就制定了《绿地研究报告》。该报告中指出,绿地的形式主要包括:利用带状树林,像人体循环系统一样来广泛分布,并深入居民区;在大区外设有环区的绿化环带;凡带状绿地较宽之地,可扩建为公园;空间较大的公园可辟为劳动人民的休养区、风景区、集会和运动场地以及大规模的文化公园;在绿地系统中还要综合布置运动系统与游憩系统。绿地是市政建设中重要一环,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劳动人员充分享受各种绿地利益,同时结合改善全市卫生,并结合其他各项建设计划设施,使上海走向科学的城市建设发展道路。
绿地建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必须依靠城市规划、建筑、农业、林业、生态学等部门共同完成。在城市园林建设实践中,应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树立大绿化系统的观点。自然界是社会的本质,人也是一种自然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及所有生命物种,通过自然进化过程产生分工与协作,共同维持生命联合体的存在,促进生物体的健康与繁荣,进而创造更好的生存与进化的条件,没有谁能够独立存在。人类没有什么理由把自己看成可以征服和统治自然的主宰。世界之间的万物,形成各种生命之网,绿地系统的制定必须贯彻整体自然观。
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凭借蒸汽机一举成为“世界工场”,建立起“日不落帝国”,叱咤全球半个多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德国凭借内燃机、电力,一跃成为发达工业国,跻身世界一流强国之列。现如今,人类已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即信息与生物技术革命的时代。
有科学家提出,太阳光线1小时的照射所产生的能量足以支撑全球经济运行1整年,因此人类应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进行发电。同时,地热是地球蕴藏丰富但未被开发的绿色能源的典型代表。在美国,地表下两英里以内的地热能源足以为全美提供其所需要的能源达3万年之久。生物能源是新兴绿色能源结构中的最后一个领域,它包括油料作物、林业废弃物以及城市垃圾。世界生物能源协会提出:“到2050年世界生物能源将能够完全满足全球对能源的需求。”在应用生物燃料的领域中,最有发展前景的是将城市废弃物转化成电力和热力这一技术。绿色能源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现在我国要建设的生态文明,不仅要讲生态,还要讲文化、艺术,要让广大人民真正“诗意地栖居”在美丽的国土上。这就是追求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第四次技术革命。
风景园林建设旨在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意识形态,是资源学科、旅游学科、城市规划学科、生态学科、生态文明学科、生物学科等,在精神、物质、审美相互作用下,进行有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它是一种精神文化创造行为,是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有机结合体。
风景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分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可称为综合艺术,它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而文化就是园林的灵魂。园林规划要从实际出发,体现中国特色与地方风貌。中国园林有3000多年的历史,中国的古文化对园林非常重要,因此园林工作者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既尊古又创新,坚持绿化事业为人民服务的道路。
一个公园没有文化,就没有生命力。当年上海法租界的复兴公园和英租界的中山公园虽然是外国人建造的,但较全面地考虑到生态、教育和文化,里面有很多中国的元素。再如人民公园,过去是跑马厅。上海刚解放时,陈毅市长决定把一部分建成人民广场,一部分建成人民公园,让帝国主义留在这里的痕迹成为一个反面教材来对人们进行文化教育。但可惜的是后人把这些东西统统拿掉了。陈毅市长曾经说上海的公园就缺少文化。再比如此后建造的万里小区,本来是法国人建设的,人们觉得小区像中山陵,意见很多。工作人员研究后决定加入中国文化,把《易经》里的“五行”放了进去,做了个五行园。上海园林系统曾经和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合作了一个课题,研究树叶中挥发出的气体哪些对人体有益,并通过科学实验将植物进行归类。根据研究得出的科学依据,工作人员在“五行园”的各个方位种植了不同的植物,并建议肝脏不好的居民可以去东面,心脏不好的居民可以去南面,肾脏不好的居民可以去北面,受到上海市民的广泛欢迎。因此,进行风景园林建设要广开思路,要把古老的文化用科学的方法来演绎。
风景园林的内涵很多,是多功能、多科学的综合体,风景园林绿化的建设,必须将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培育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植物。《自然资源本论》指出:“从自然资本储备中直接流入社会的生物服务,每年至少价值36万亿美元。这是自然资本和惊人的经济价值所在。”可现在园林的植物却往往只注重观赏性,忽视它的经济价值。比如,上海植物园里的一个药用植物园。一位“老中医”曾经说过,中药最好是吃新鲜的。其实,植物园最先开始的时候就不是种花草,而是种药用植物的。
当前,植物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价值,更有生态价值,全社会要重视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性,强调能源与资源利用的循环和再生性、高效性,强调生物和文化的多样性。作为风景园林工作者,应该协调人类文化圈与生物圈的综合关系,进一步制定生态规划。
此外,风景园林建设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市人口密度,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从而高效地利用能源和资源,减少污染,培养良好的人类生活方式。广大风景园林从业者要努力将生活空间、工作空间和娱乐空间同人们所属的生物圈和其他部分融合起来。在生物圈中,人们可以种粮食、水果、蔬菜和各类绿色植物,开辟有机农场,建立动物保护区、植物种子保护机构等,以提高生物圈的活力,同时可以成为旅游景点,增加经济效益,另外还要进一步开发绿色屋顶和绿色墙体,在现有建筑上栽培植物,减少雨水流失,增加热调节,植物在夏天可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在冬天则可蓄热,并且增加生物多样性。
(中国建设报)程绪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