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以来,从业者们都感受到了行业遇冷,苗木价格下降,销售不容乐观。由于受房地产形势下滑、地方政府债务困扰,以及多地园林绿化工程因政策原因暂时搁置等影响,而导致苗木行业市场需求下降、行情下跌。
另一方面,由于前些年苗木市场火热,是因为国内苗圃规模快速扩张,各地都在建立新苗圃,产能急剧上升。但是,生产的苗木并没有进入终端,而是被转手后进入其他苗圃囤积起来,导致全国苗木存量上升,从而造成了苗木价格的不断上扬。所以,笔者认为前两年高峰期时的苗木价格是反常的。
2010年至2013年是最近一次苗木行业的高峰期,具体特点是生产面积成倍增加,树种从乔木到灌木全面开花,能开发的树种几乎都得到空前发展,公司、合作社、苗农齐头并进,小苗多,结构性过剩。这次苗木低潮是由生产过剩引起的,这不仅是本行业特点决定的,而且也受制于社会发展因素。如今苗木行业自己已经不可能解决自身问题,必须消耗掉过剩产品,才能在新常态下顺利发展。
笔者认为,苗木行业必须与社会同步发展,之所以处于低谷,是因为其发展已超过了社会需要。看看来自各地的统计数据,有几个省的苗木保有量不超出自己的用苗量?尤其是小苗保有量更大。
2016年苗木市场将继续2015年的“乱象”。在大的经济环境下,其他行业都不景气,势必给苗木业带来更大压力。“美丽中国”建设和近期出台的方向性政策都利好于我们的行业,但具体落实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也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远水解不了近渴。另外,国家有几个大项目也在启动,例如京津冀一体化、三北防护林、江河水域治理、海绵城市建设、湿地保护等,是利好消息,但对整个苗木业极大的存量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现实情况中,不少苗木生产经营者往往过于重视销售环节,认为销售才是生产的终极目的,销售出去就代表着生产的成功,于是把心思和精力一股脑地倾注到销售上。
然而,往深处想,过度抓销售,其实是舍弃了苗木行业生存发展之本———产品质量。
舍弃了质量之本,便无法追逐真正的利润。同所有产品一样,苗木产业的“利”,最终源自于产品质量。苗木生产经营者应该把更多工夫下在抓苗木质量上。生产技术标准是苗木质量的重中之重,谁掌握和运用好了生产标准,谁就赢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苗木生产者应该逐步导入工业产品标准化的生产模式,收集和编制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苗木生产标准。有了生产标准,才会有真正的科学化管理、精品化产出、品牌化经营,促进苗木质量上档升级。有了生产标准,才能对生产、流通和使用中的苗木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并以“提质增效”为中心,搞好宏观调控与指导,促进名、特、稀、优品种向规模化、高档化方向发展,实现苗木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在确保苗木质量的前提下,再进行踏实的市场考察、局面拓展,运用各种新的营销方式,营销才会成为真正的盈利之举。
笔者认为,未来苗木行业将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生产面积在未来几年将会有一个明显的调整,过度的产能很可能通过最残酷方式被驱除出场,尤其是中小规格、同质化严重且质量低下的产品。经过这次调整之后,随着从业者和行业的成熟,我国苗木育苗面积不会有剧烈变化,保持在相对稳定或是呈缓慢下降的状态。
二、品牌、特色苗圃会不断壮大。无论是品种、规格、品质,还是规模、服务、技术,那些有品牌和有特色的苗圃在“困难时期”自身地位将得到巩固,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成为行业主力军。因为,它们的竞争壁垒很难被打破。
三、苗圃机械化一定会成为现实。苗木种植机械得到广泛应用,这是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以及生产标准化苗木必须采用的手段。未来,不进行机械化升级的苗木企业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当然,私家农户除外。
四、功能性品种将得到重点开发,也会占据大部分市场。例如,能减少雾霾的品种,能吸附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品种,能处理城市富氧水的品种,都可能在将来的生态建设中大显身手,从业者可以重点关注。与之对应的是,一些经济林树种也会得到从业者的重视,尤其是既可以用于绿化,又有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的品种。
五、走观光旅游综合利用路线的一些大型苗圃,也会获得很好的市场收益,但需要学习和提高自身能力。随着我国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行业充满机遇,看看现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花海花田,以及每处场所的人山人海,就知道这片市场有多火热。但是,苗木业者的优势只是种植技术,想转型需要学习与旅游业相关的餐饮、营销、住宿、活动策划等多方面知识,若贸然进入很可能得不偿失。
(作者系安徽肥西知名苗木经纪人,肥西景秀苗圃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