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或冬季叶变为黄色或红色宿存至第二年新叶开放后脱落,高达25米,胸径可达1米;树冠广圆形,树干基部有时呈板状根,树皮灰色或灰褐,裂成不规则鳞状薄片剥落,露出红褐色内皮,近平滑,微凹凸不平;当年生枝密被短柔毛,深褐色;冬芽卵圆形,红褐色,无毛。叶质地厚,披针状卵形或窄椭圆形,稀卵形或倒卵形,巾脉两侧长宽不等,长1.7~8(常2.5~5)厘米,宽0.8~3(常1~2)厘米,先端尖或钝,基部偏斜,楔形或一边圆,叶面深绿色,有光泽,除中脉凹陷处有疏柔毛外,余处无毛,侧脉部凹陷,叶背色较浅,幼时被短柔毛,后变无毛或沿脉有疏毛,或脉腋有簇生毛,边缘从基部到先端有钝而整齐的单锯齿,稀重锯齿(如萌发枝的叶),侧脉每边10~15条,细脉在两面均明显,叶柄长2~6毫米,仅上面有毛。花秋季开放,3~6数在叶脉簇生或排成簇状聚伞花序,花被上部杯状,下部管状,花被片4,深裂至杯状花被的基部或近基部,花梗极短,被疏毛。翅果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长10~13毫米,宽6~8毫米,除顶端缺口柱头面被毛外,余处无毛,果翅稍厚,基部的柄长约2毫米,两侧的翅较果核部分为窄,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上部,上端接近缺口,花被片脱落或残存,果梗较管状花被为短,长1~3毫米,有疏生短毛。花果期8~10月。
生长习性
生于平原、丘陵、山坡及谷地。喜光,耐干旱,在酸性、中性及碱性土上均能生长,但以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为最适宜的生境。
地理分布
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陕西、河南苏州等省区。日本、朝鲜也有分布。
适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
园林用途
榔榆干略弯,树皮斑驳雅致,小枝婉垂,秋日叶色变红,是良好的观赏树及工厂绿化、四旁绿化树种,常孤植成景,适宜种植于池畔、亭榭附近,也可配于山石之间,唯病虫害较多。萌芽力强,为制作盆景的好材料。
树形优美,姿态潇洒,树皮斑驳,枝叶细密,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庭园中孤植、丛植或与亭榭配植均很适宜,作庭荫树、行道树或制作盆景均有良好的观赏效果。因抗性较强,还可选作厂矿区绿化树种。
栽培管理
盆景制作
(一)取材与培育措施
人工繁殖:榔榆通常播种繁殖。10~11月种子成熟,果翅呈黄褐色,应及时采收,摊开晒干,扬去杂物,袋装干藏。次年春季3月播种,撒播或条播均可。条播的行距25厘米,选无风晴天播种,上覆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再盖以稻草。约30天左右即可发芽出土,应及时揭草,适当间苗。在生长期间,应搞好水肥管理,除草松土,当年生苗木可高达30~40厘米。幼树苗干细枝疏,叶形较大,一般不适于制作盆景,宜培养若干年,经修剪整形,再上盆为好。此外,榔榆还可采用插根繁殖,培养桩景材料,效果较快,在华南应用较广泛。
山野采掘:江南山野水边多有榔榆生长,石灰岩山地更为常见。可选取多年砍伐萌生的老树桩,特别是荒坡瘠地、河沟边或山野石隙中生长的榆桩,发育缓慢,年岁长久,受自然风涛的加工,根露干粗,遒劲曲折,枝叶斜横,叶片细小,姿态苍老古拙者最佳。春季萌芽前进行采掘,剪去不必要的根枝,保护好副根和须根,打好泥浆,包以湿苔。掘回后,选择通风透光,土壤疏松湿润之地进行深埋培植,称为“养胚”,待根系发育,新生枝叶茂盛时,再上盆加工造型。以老桩为盆景素材,可缩短盆景加工时间,而且形态又自然古朴,不同于凡品,且易成活。
榔榆采掘野生老树桩进行培育,一般至少要2~3年才能成型,这里介绍一种速成培养法,特别适用于盆景的生长。初春挖回的榔榆树桩,先栽进瓦钵培植,成活后,即注意随时摘去不需要的芽,4月底至5月初开始整姿,当枝条长到15~18厘米长时,用细金属丝进行攀扎造型,并注意养护管理。当萌发出新枝长出4~6叶片时,可进行修剪,一般每根小枝上仅留两片叶片,旋即施一次氮肥,促使新枝上再发新芽,如此反复多次修剪和施肥,使叶片尽快生长茂密。随着枝条的不断增粗,须及时拆除金属丝,以防“陷丝”。对还未定型的枝条,可再攀扎,固定其形态。这样,至9月份一盆榔榆桩景即可初步形成。
这种快速成型法的关键,主要是在枝条木质部尚未硬化时进行攀扎,故制作须特别小心,金属丝的粗细也要选择恰当,缠绕时不必贴得过紧,以防碰伤细嫩枝条。此外,还须做好“养胚”工作,才能达到挖桩一年即可上盆制作盆景的目的。
(二)上盆过程
选盆:榔榆桩景一般宜用釉陶盆,也可采用紫砂陶盆。盆形多样,根据树形而定,以长方盆最为常见。色彩以素雅为好。
用土:对土壤的要求不严,适应能力较强。盆栽以疏松肥沃的田园土或腐叶土为宜,透气性和透水性好,才有利于根系的发育生长,保持老桩枝条的繁茂。
栽种:通常在春季2~3月间萌芽前栽种,秋季亦可。栽时将根适当修剪,剪去过长的根,并可适当提起。榔榆根系发达,适于作附石盆景。附石的栽种比较困难,一般要选择石缝较深的石料(松质石料可用人工雕凿成石隙),将树根进行修剪整理后,嵌入石缝中,并用棕丝将主要的粗根拴扎,使其固定。扎根时,注意尽量不要碰伤根系,可用青苔垫铺。扎根后用湿的河土涂抹在石头外面,再用苔藓包裹,然后将树根连同附石定植盆土中,精心养护3~4年,待嵌在石缝中的根系充分生长,填满石隙,便可解除缚扎,这时根系与石头形成一体,一盆榔榆的附石盆景即基本告成。
(三)整姿技术
加工:榔榆可用修剪法造型,亦可结合攀扎进行加工。攀扎可用棕丝,亦可采用金属丝。由于榔榆枝生长较快,故攀扎材料宜及时拆除,以免造成“陷丝”,影响美观。对于山野采掘的老树桩,可对过粗主干进行刻削加工,以减少体量,与侧枝相称,同时还能增加古趣。榔榆的整姿一般在春季萌芽前或梅雨季节进行为好。
树形:榔榆的可塑性很强,适于加工成很多种树形。常见的有直干式、斜干式、卧干式、悬崖式、附石式、合栽式等。枝叶既可扎片,也可修剪成自然形树冠。特别是塑造附石式榔榆盆景,在立意时可截取自然界的一角,允许有一定的夸张,为了渲染某一部分的魅力,可将树木凌驾于山石之上,以树为主,以石为次,而不受“丈山尺树”的限制。我国盆景中的岭南派、苏派和扬派,常以榔榆为主要树种。
养护管理
放置场所:榔榆宜放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之处。夏季不需遮荫,冬季可置于室外,为防止盆土干冻,可连盆埋于土中。
浇水:榔榆性喜湿润,浇水宜充足,夏季温高光强,早晚各浇水一次,但不要使盆中积水。秋季浇水可少些,冬季如埋盆土中,可不必浇水。
施肥:冬季施一次厩肥或饼肥作基肥,4~10月间(梅雨季节除外)可每半个月施一次稀薄的有机肥,以保持正常生长养分的需要。肥料以氮、钾肥为主。
修剪:榔榆枝叶生长快,为保持盆景造型宜经常进行修剪,一般在新芽枝伸长至5~6厘米时,仅留存2~3叶片,其余均剪去。为了控制生长,还可随时进行摘芽去梢。
翻盆:每隔2~3年进行一次,时间以春季萌芽前最宜,秋季亦可。翻盆时可去掉1B2左右旧土,并剪去部分老根,壅以肥沃疏松的培养土。
虫害防治:榔榆虫害较多,常见的榆叶金花虫、介壳虫、天牛、刺蛾和蓑蛾等。可喷洒80%敌敌畏1500倍液防治;天牛危害树干,可用石硫合剂堵塞虫孔。
病害防治
榆桩在制作盆景中常见及危害较大的病害大致有两种:就是根腐病和枝梢丛枝病。根腐病严重时直接导致树桩死亡;丛枝病则严重影响树桩正常生长,使枝条多年难以过渡成型,严重时则造成桩体萎缩,枝条失态而舍弃。 根腐病:榆桩根腐病症状主要表现在生长期叶发黄脱落,枝条逐步枯死,芽久滞不发或中途停止生长。在采掘野生榆桩时,必须多加注意使根的截面整齐,不要留有伤口,以防病菌侵入。榆桩的枝皮层较厚,水分较多,在养坯假植前必须使根截面适当干燥,并可涂杀菌药水防治根部染病。假植时不应选择有腐殖质和有未发酵物质的不干净的土壤。土壤应进行消毒,养坯期间严格控水,切勿使根部处于过度潮湿和长期浸泡状态,这样容易促成根腐菌滋生。在翻盆时一旦发现根部皮层有黑褐色腐状物,应立即用利器将其刮净见新鲜组织,并对患部涂以25%可湿性粉剂和浓度为1000倍液的多菌灵,待药液风干后上盆,同时对坏死的根条应剪除、烧毁,还要注意将刮除的残物不要混入盆土中,以防再次感染。伤口愈合新根产生后方可施肥,以增强其抗病力。 丛枝病:榆桩丛枝病主要危害新梢、叶,表现为新梢丛生,直立向上,病枝展叶早且小,分枝密集等症状。丛枝病病菌以菌丝体在被害枝梢上越冬,第二年抽新梢时侵入为害。在冬季对榆桩整枝时要剪除丛生校梢,集中烧毁,在早春芽萌动前可喷洒5度Be的石硫合剂,效果显著。喷药可在生长期每周进行一次,历时五局可以根除丛枝病。在此期间,除避雨外还不要在枝叶上喷水,应保持叶面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