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为侧柏的栽培变种,常绿灌木,高可达3~5米,植株丛生状,树冠卵圆形或圆球形。树皮浅褐色,呈片状剥离。大枝斜出,小枝直展,扁平,排成一平面。叶鳞形,交互对生,紧贴于小枝,两面 均为绿色。3~4月开花,球花单生于小枝顶端。球果卵圆形,肉质,蓝绿色,被白粉,10~11月果熟,熟时红褐色。种子卵圆形或长卵形。
生长习性
千头柏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但需排水良好,水大易导致植株烂根。千头柏喜光,应栽种于光照充足处,过度遮荫易使植株枝叶稀疏,不利于造型。
分布范围
在中国华北、西北至华南及日本等地久经栽培。
品种分类
常见变种 金叶千头柏(cv.semperaurescens),又名金黄球柏。矮生灌木,树冠球形,叶呈金黄色。在中国及日本等地久经栽培。 原变种 乔木,高达20余米,胸径1米;树皮薄,浅灰褐色,纵裂成条片;枝条向上伸展或斜展,幼树树冠卵状尖塔形,老树树冠则为广圆形;生鳞叶的小枝细,向上直展或斜展,扁平,排成一平面。叶鳞形,长1-3毫米,先端微钝,小枝中央的叶的露出部分呈倒卵状菱形或斜方形,背面中间有条状腺槽,两侧的叶船形,先端微内曲,背部有钝脊,尖头的下方有腺点。雄球花黄色,卵圆形,长约2毫米;雌球花近球形,径约2毫米,蓝绿色,被白粉。球果近卵圆形,长1.5-2(-2.5)厘米,成熟前近肉质,蓝绿色,被白粉,成熟后木质,开裂,红褐色;中间两对种鳞倒卵形或椭圆形,鳞背顶端的下方有一向外弯曲的尖头,上部1对种鳞窄长,近柱状,顶端有向上的尖头,下部1对种鳞极小,长达13毫米,稀退化而不显著;种子卵圆形或近椭圆形,顶端微尖,灰褐色或紫褐色,长6-8毫米,稍有棱脊,无翅或有极窄之翅。花期3-4月,球果10月成熟。 产于内蒙古南部、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河南、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及广西北部等省区。西藏德庆、达孜等地有栽培。在吉林垂直分布达海拔250米,在河北、山东、山西等地达1000-1200米,在河南、陕西等地达1500米,在云南中部及西北部达3300米。河北兴隆、山西太行山区、陕西秦岭以北渭河流域及云南澜沧江流域山谷中有天然森林。淮河以北、华北地区石炭岩山地、阳坡及平原多选用造林。朝鲜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华北地区。 木材淡黄褐色,富树脂,材质细密,纹理斜行,耐腐力强,比重0.58,坚实耐用。可供建筑、器具、家具、农具及文具等用材。种子与生鳞叶的小枝入药,前者为强壮滋补药,后者为健胃药,又为清凉收敛药及淋疾的利尿药。常栽培作庭园树。
栽培技术
在定植时施1锹至2锹圈肥做基肥,以后每年春季施一次农家肥。千头柏的繁殖一般采取播种法,可于春季的4月份,将头年采摘的种子条播于露地苗床,用沙土覆盖,并用塑料布遮盖保湿,等种子发芽后逐渐撤去塑料布。夏季是
园林用途
千头柏自然长成圆球形,可布置于树丛前增加层次,金叶千头柏色彩金黄,是一种很好的色叶树种。长江流域及华北南部多栽作绿篱或园景树以及用于造林用。生长旺季,应加强水肥管理,如管理得当幼苗当年就可高达20厘米左右,第二年4月中旬可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