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分布
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地。日本也有。
形态特征
常绿直立灌木,高3-4米,具刺,刺顶生或腋生,长20-45毫米,有时较短,深褐色;幼枝微扁棱形,密被锈色鳞片,老枝鳞片脱落,黑色,具光泽。叶革质,椭圆形或阔椭圆形,稀矩圆形,长5-10厘米,宽1.8-5厘米,两端钝形或基部圆形,边缘微反卷或皱波状,上面幼时具银白色和少数褐色鳞片,成熟后脱落,具光泽,干燥后褐绿色或褐色,下面密被银白色和少数褐色鳞片,侧脉7-9对,与中脉开展成50-60度的角,近边缘分叉而互相连接,上面显著凸起,下面不甚明显,网状脉在上面明显,下面不清晰;叶柄深褐色,长5-8毫米。
花白色或淡白色,下垂,密被鳞片,1-3花生于叶腋锈色短小枝上;花梗长3-5毫米;萼筒圆筒形或漏斗状圆筒形,长5-7毫米,在子房上骤收缩,裂片三角形或矩圆状三角形,长3毫米,顶端渐尖,内面疏生白色星状短柔毛;雄蕊的花丝极短,花药矩圆形,长1.5毫米;花柱直立,无毛,上端微弯曲,超过雄蕊。果实椭圆形,长12-14毫米,幼时被褐色鳞片,成熟时红色,果核内面具白色丝状棉毛;果梗长4-6毫米。花期9-12月,果期次年4-6月。
生长习性
抗寒力比较强,在华北南部可露地越冬,能忍耐零下8℃左右的绝对低温,生长适温为24—34℃,耐高温酷暑。在原产地虽生长在山坡上的疏林下面及阴湿山谷中,但不怕阳光曝晒,也具有较强的耐阴力。对土壤要求不严,在中性、酸性和石灰质土壤上均能生长,耐干旱和瘠薄,不耐水涝。
耐阴一般,喜高温、湿润气候,其耐盐性、耐旱性和耐寒性佳,抗风强。生于山地杂木林内和向阳沟谷旁;或有栽培。
分布情况
产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贵州、广东、广西;在世界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日本有分布;在中国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陕西、云南等地,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向阳山坡或路旁。
园林用途
胡颓子叶色奇异秀丽,花吐芬芳,红色小果似小红灯笼缀满枝头,十分雅致,宜配植于林缘道旁,也可修剪成球形。可植于庭园观赏,并有金边、镶边、金心等观叶变种。株形自然,红果下垂,适于草地丛植,也用于林缘、树群外围作自然式绿篱。
繁殖培育
可播种或扦插繁殖。不需非凡治理。
播种
每年5月中、下旬将果实采下后堆积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成熟自已腐烂,再将种子淘洗干净立即播种。种子发芽率只有50%左右,因此应适当加大播种量,采用开沟条播法,行距15-20厘米,覆土厚1.5厘米,播后盖草保墒。播种后已进入夏季,气温较高,一个多月即可全部出齐,应立即搭棚遮荫,当年追肥2次,翌年早春分苗移栽,再培养1-2年即可出圃。
扦插
扦插多在4月上旬进行,剪充实的1-2年生枝条做插穗,截成12-15厘米长一段,保留l一2枚叶片,入土深5-7厘米。如在露地苗床扦插需搭棚遮荫,盆插时应放在荫棚下养护,2个月左右生根,可继续在露地苗床培养大苗,也可上盆培养。
栽培技术
移植以春季3月最适宜。不论地栽还是盆栽,都需带有完好的土团。盆栽主要是供厅堂和室内陈设,用普通培养土上盆,可常年在室内陈设或放在室外的疏荫下养护。2-3年翻盆换土1次,盛夏到来之前追施3-4次液肥,盆土应间干间湿。为了能大量结果,秋季应继续追肥,冬季可放在居室内继续观赏。还可用来制作树桩盆景,在中国南方常是进山挖掘野生的老树桩,先在泥瓦盆中蟠扎造型,成形后再栽入盆景盆中。这种办法会破坏原来的山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盆栽胡颓子只开花不挂果,与盆栽时间长短、品种有关,与养分和管理方法密切相关。胡颓子在山上易结果,是因为生长时间长,根系发达,能从大量的泥土中吸收养分。而盆内种植的泥土有限,必须经过几年生长,根系发达后,才有可能在肥料充足、光照通风好的情况下,开花结果。
胡颓子品种不同,结果也有差异,如小叶胡颓子与大叶胡颓子相比,小叶难开花结果,大叶可花簇布满全树。为了达到花后坐果率高,在生长期每隔10天需施腐熟的农家肥,这样坐果可达到开花量的40%以上。初春便可看到满树的红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