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分布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邵明安历经36年攻克土壤物理难题,最终用利用宝贵的基础理论成果,将青山绿水归还给了这片黄土地。
位于陕西省榆林市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的“神木侵蚀与环境试验站”外,科研人员正在修剪着郁郁葱葱的羊草试验田。多年以前,地处中国黄土高原腹地的神木县却完全是另外一幅“黄沙漫天、满目沟壑”的景象。在此工作过几十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物理学家邵明安对此感慨万千:“现在黄土高原植被的盖度(覆盖程度)是98年的两倍。黄土高原的植被恢复是全中国植被恢复程度最好的、恢复最快的。我们实际上,就为生态环境的建设在科学上做一些最基本的探索。”
今年62岁的邵明安院士出生于湖南常德的一个小山村,1981年,邵明安考入了位于陕西省杨陵小镇的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所,多年深入黄土高原,以他的科学研究,见证和推动了这片热土的生态巨变。
截至目前,黄土高原仅在陕西榆林沙区造林保存面积就达到136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3.5%。而黄河中下游的泥沙量,已经由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每年16亿吨,锐减至目前每年两亿吨。全国劳动模范、毛乌素治沙基地负责人张应龙告诉记者,他的科学治沙理念正是得益于邵明安的指导:“邵老师他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他把实验的数据告诉我,水用多了或者土壤里边有机质的含量不够,应该增加一些。为啥人家说我科学治沙,实际就是后面有邵老师这帮土壤学专家还有微生物专家来指导我。”
除了用科学实验经验指导治沙工作,邵明安院士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最大的贡献其实是他的土壤物理基础理论成果。邵明安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黄土高原进行生态人工建设,如果植被总蒸腾耗水量超过区域总降水量,土壤就会形成干层,导致人工植被退化。为了证实这一发现,邵明安团队近年来累积行驶十多万公里,对整个黄土区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地处黄土高原的榆林地区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常年靠着双脚“跑”科研的邵明安回忆那些年在黄土高原到处“玩泥巴”的日子,至今难忘:“远看就像个卖炭的,在山上挖煤然后卖给当地农民赚钱,近看呢就像个要饭的,因为没饭吃就把饭菜带在饭盒里,拿了个饭盒以为是要饭的。最后一问呢,是中科院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多年的坚持不懈,邵明安团队完成黄土高原43万平方公里核心区域的调查采样,最终测算出土壤干层的分布情况。该成果不但为农业节水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而且揭示了黄土高原土壤水分时空特征和土壤干层分布,为黄土高原合理的植被建造提供了科学依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党委书记廖小罕说:“这个地方(如果)承载力很低,会造成不可持续。邵明安院士的这个成果给我们今后的生态工程布局提供了坚实的一个基础,这个成果不单我们国内应用,在国外也得到了很好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