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不少地方纷纷开展绿化施工。绿化能美化城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市民生活休闲需求。近年来,为了绿化家园,全国各地一直在乐此不疲地栽树植绿。
但是,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绿化现象,让我们并没有收获应有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过度密植的绿化苗木,不仅影响了植物自身的生长,还导致了劣质苗泛滥、腐败滋生以及大量重复性工作。甚至不乏一些好大喜功的建设者,热衷于搞“形象工程”,片面追求“一日成林”“一夜成景”。几年前,某地机场路两侧的上百棵香樟树被挖出后,花七八十万元种上的一批新树,却依旧是香樟。施工人员给出的理由是,原先香樟太小,现在换成大的。无独有偶,一些城市的绿地总是被改来改去,或铲草种树,或挖树种草,或干脆砍掉原有树木,从外地高价引进所谓的提升城市品位的名贵树木。这些,都是典型的绿化“奢侈病”。
中央八项规定之后,城市绿化中的奢靡之风减轻了很多,“大树进城”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扭转,但仍有一些地方热衷于贪大求靓,移栽一些不适宜本地生长的树种,南树北运、北树南种、热衷名贵树种、人为制造“短命植物”等现象仍不时见之报端。据报道,南方某海滨城市耗资800万元在两条道路旁种植罗汉松,平均每棵单价26万元。罗汉松国内通常由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从日本进口到国内销售,运费就须十几万元至二十万元。且不谈高昂的购买价,仅仅后期的维护成本就不可小觑。
不可否认,对城市而言,绿化可谓是“门面”工程,绿化好的确能给外界一种“精致感”。地方政府愿意为绿化投入更多资金,是一种理念上的进步。曾几何时,在城市建设与扩张过程中舍弃绿化,忽略市民居住环境,让城市沦为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是一些地方建设者所秉持的错误思路。但绿化“奢侈病”已背离了初衷,不仅浪费惊人,也往往会使城市生态蒙受灾难。许多城市本地绿植树种历经千百年的自然选择,对当地气候和土壤都有很好的适应性,但大量外来树种的引入,导致本地绿植树种被大量铲除。这种违背科学规律,过度依赖人力、资金堆砌的城市绿化,底子其实虚弱不堪。凡此种种,不仅造成大量公共资金浪费,还会导致城市绿化成为腐败滋生的肥沃土壤。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独特的品位,这些品位既来自人文,更来自自然。展现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靠的不是“千人一面”的常青树、景观树抑或高大林木,靠的是有独特地方特色的本地植物。如果城市千篇一律都是常绿树、景观树,城市也失去了特色。相反,不妨将更多精力用在挖掘本土林木上,优先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避免片面追求树种高档化、不必要的反季节种树。城市绿化,不妨因地制宜,综合考虑绿化的经济性、适宜性与可靠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城市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大树,需要森林,由小树成大树,这样的“森林城市”才真正根深叶茂。城市绿化是一门科学,开展城市绿化工作需要割舍利益,放下功利心,以科学规律为最高准则。
眼下春回大地,又到植树绿化时节。在“造绿”的同时,防范“绿化奢侈”“绿化腐败”造祸,少一点浮躁心态,城市绿化才能正常、有序地进行。少了个人功利色彩和利益勾兑,城市绿化也才能更科学、更人文,不粗鄙。
(本文为中国城市报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