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痛心!据说上海整条长乐路预计年底拆除”的公众号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广为传播,引发争议。有人质疑:长乐路(常熟路-陕西南路)是上海64条“永不拓宽”街道之一,街道虽未拓宽,商店就可拆除?
后经证明,该消息并不属实,不少网友松了口气。今年恰逢上海确定64条“永不拓宽”街道十周年,这场闹剧值得我们深思:什么是街道保护?不改变街道宽度就是保护吗?
长乐路新旧对比
什么样的街道才永不拓宽
永不拓宽的街道有何特点?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祖安认为,这64条街道普遍辟建历史比较早,比如九江路就建于19世纪50年代,因洋行聚集,曾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
俯瞰九江路219号“圣三一堂”
香港路最初修筑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图为新旧对比
舟山路
“这些街道的沿路建筑普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曾设有重要机构、团体、企业,或者在当今成为纪念场所、革命遗迹和名人故居。”郑祖安认为。建于1907年的武康路,不仅绿树成荫,而且沿线有优秀历史建筑总计14处,保留历史建筑37处,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
武康大楼
“十年,保护成为城市风气”
交通和街道保护如何权衡,直到今天依然是横亘在城市发展前的难题。
“当年提出要保护街道的时候,很多人难以理解。”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坦言。2007年,上海正式出台《关于本市风貌保护街道(街巷)规划管理的若干意见》,成为全国最早提出历史风貌街道保护的城市,时任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的伍江就是倡议者之一。不少人觉得保存城市老街道风情是好,但交通怎么办?
9月9日,“符号上海-上海风貌保护街道文化之旅系列展览”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开展,本次展览以64条“永不拓宽”街道为主题,是上海相关主题中规模最大的展览,其中绝大多数展品来自普通市民。
茂名北路
历史风貌保护道路永不拓宽已经成为规划部门的共识。18.3米,是永不拓宽的复兴中路宽度,为何街道尺度不像一般城市街道按照整数规划?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林解释道,19世纪50年代上海街道宽度按照英制计算,复兴中路控制标准为60英尺,即18.3米。
要让保护街道焕发活力
“接下来更重要的是,要让保护街道焕发活力。只有有活力的街道才能发挥历史的最大价值。”伍江认为,如果一味强调隔离和整治,只会让保护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街道离不开人、离不开生活,如果没有烟火气,难以称之为城市街道。”郑祖安认为,街道要吸引人气,在不拓宽街道之外,还要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对人文故事进行挖掘。这一整治理念,在岳阳路改造中得以应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总工程师翁文斌介绍,正在推进“微更新”的岳阳路,不仅将建筑立面颜色统一,而且尝试“打开围墙”:用枪篱笆替代水泥围墙,让街道更开放。
新场古镇拥有人气的历史风貌保护道路
“历史风貌保护街道的整治尤其要注重分寸。”伍江认为,历史风貌保护街道不应该清除商业活动。“形成人气和业态通常需要很长时间,如果街道已经具备富有活力的业态,管理者应谨慎对待,即使它在过去的管理中不一定合规合法。”伍江建议,人们应该思考如何通过顶层设计、通过法规调整去留存适合人居的街道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