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花卉报》社新浪官方微博发表了一篇花卉小知识引发读者争论,就幌菊和喜林草是不是一个品种产生分歧。经记者查证,在草花领域,幌菊为学名、喜林草为商品名近乎公认,但从学术领域,幌菊和喜林草属于不同科属,确实不是一个品种。
实际上,在花卉领域,一个品种多个名称,或者一个名称对应多个品种的状况并不鲜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第一,翻译错误导致的名称错误。国内很多园艺品种引自国外,翻译时由于使用不同的音译、意译,导致同一品种有多个名字,或者多个商品名,让业内人士和消费者感到混乱。比如,红掌品种‘特伦萨’目前是通用名,但之前小范围内,‘特伦萨’也被称为‘辛巴’。根据2012年《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第十三条,品种的外文名称译成中文时,应当优先采用音译;音译名称与已知品种重复的,采用意译;意译仍有重复的,应当另行命名。
第二,学术名与商品名的不同。严格的植物分类学使用拉丁文学名,但对于花卉从业者和普通消费者来说,学术分类名远不如一个朗朗上口的商品名作用大。比如我们常见的发财树其实中文学名叫马拉巴栗,拉丁学名Pachira
macrocarpa (Cham. et Schlecht.)Walp,都不如发财树这个名字讨喜。
第三,混淆或者错误的名称被广泛接受反而成了通用名。比如玫瑰和月季之争,在学术领域,消费者常见的是月季品种中的切花月季,但大部分消费者、花店、经销商、种植者都称其为玫瑰,于是这个错误叫法反而“喧宾夺主”,连种苗商在推广品种的过程中也常称玫瑰新品种。
第四,引入的新品种可能与国内原有品种外观相似,引起误判,因此也会被当做近似植物。比如多肉植物中‘吉娃娃’、‘拉罗拉’、‘林赛’等就因为外观类似,很难区分,所以不少花友看到就会统称他们为‘吉娃娃’,因为这个品种认知度更高。
第五,不同科属植物使用同一名称导致误读。如满天星,除切花和盆花品种外,工程绿化中千屈菜科萼距花属的一种粉花植被,外观上与盆栽满天星相似,工程绿化中也常称其为“满天星”,牡丹属中也有‘满天星’品种。
第六,信息源不够权威导致的错误。比如关于幌菊和喜林草的争论,在百度百科上,幌菊被介绍为天蓝色、花期春夏,北美传统花坛边缘用花,别称粉蝶花、婴眼花;而在喜林草词条的介绍中,喜林草又名粉蝶花,其中‘baby-blue-eyes’(通常被称为婴眼花)是其代表品种。而两个词条配图类似,对于普通花卉爱好者来说,这就是同一个品种。但通过《中国植物志》、维基百科及一些国外资料查询,幌菊和喜林草完全是不同科属的不同植物,外观也不相似。百度百科在幌菊词条的解读和配图中发生错误,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这样的错误是难以分辨的。
关于以上的种种状况,“错名”问题该如何解决?笔者认为,针对不少植物品种来说,如果只是普通的认知和喜好,可以按照约定俗称的名称;而在学术探讨层面,就不能有丝毫马虎,要按照专业的植物分类学介绍。所以在大众科普时,最好从专业角度给予精确解释的同时,能针对约定俗成的商品名、通用名有明确介绍,为大众解惑。
对于消费者和爱好者来说,在查询信息时,也要通过更为专业的渠道和权威的资料,才能保证信息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