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落带也称消落区,指水库季节性水位涨落使库区被淹没土地周期性出露于水面的区域。三峡库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难点,是世界级难题,既要找到夏季耐旱、冬季耐淹、抗冲刷的水陆两栖植物,又要想办法固住一定量土壤供植物扎根生长。
重庆主城消落带是山地城市与峡谷型水库耦合的消落带,坡度大,河流冲刷力更强。在夏季汛期最高水位高达186米,170米高程汛期淹没时间长达64天;冬季三峡库区反季节蓄水后,170米高程淹没时间长达133天,全年淹没期达200天左右。在重庆主城两江消落带开展植被生态修复工作具有代表性和挑战性,任务更艰巨。
从2004年开始,近10年来,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致力于三峡库区城区消落带生态修复研究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在重庆主城长江和嘉陵江实地开展消落带生态修复研究示范,攻克三峡库区重庆城区段消落带生态修复难题,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广泛关注和认可。
2004年开始,以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为主体的课题组开始着手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试验,围绕三峡库区重庆主城段消落带生态修复研究、示范与推广开展了系列工作,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工作由此拉开序幕……
“现在举国上下都很关注生态环境建设,接手这个光荣而艰巨的课题后,我们必须迎难而上。”课题组负责人说,攻克这个世界性的难题很有挑战性,全力做好这项工作更是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课题组围绕消落带生态修复开始了艰辛的科研试验。与在实验室进行的模拟实验相比,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试验是在嘉陵江石门段实地进行,既增加了试验的落地性,也增加了难度。
三峡水库消落带具有反季节水文变化特征,原有大多数物种无法生存。筛选培育适应消落带生长并能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植物,是破解消落带生态治理难题的关键。
课题组用了半年时间,摸清主城“两江四岸”消落带现状。
“我们课题组成员走遍了重庆主城‘两江四岸’。”课题组负责人介绍,三峡库区城区消落带生态修复研究工作初期需对“两江四岸”消落带的基本情况进行摸底,如植被现状、土壤生境、水文等情况,“详细摸底调查为打好这场战役起到最关键的作用。”
2、博采众长初试显效
课题组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听取国内外有关专家意见、参考其研究成果,结合实地情况,从100多种湿生植物中筛选出根系发达、抗冲刷力强、具有一定造景用途的60余种乔、灌、草湿生植物作为供试植物。
2004年至2007年,课题组在石门大桥段消落带进行了自然条件下植物耐淹栽培试验,安排专人每天观察收集试验数据。尤其是夏季汛期,每天早中晚观察3次水位。经过近3年试验,初步遴选出长叶水麻、中华蚊母、杭子梢等20余种适合消落带生长的植物。
“经过冬季长期淹水后,看到植物重新萌发心情会激动。这些生命力强的植物就是无价之宝。”课题组成员感慨。
课题组经过近3年锲而不舍的科学探索,攻坚克难。功夫不负有心人,石门段消落带生态修复初见成效,为攻克这一难题打下了坚实基础。
3、多点试验中试成功
一样的呵护,一样的期盼。
在石门段消落带生态修复初试成功基础上,课题组在多个地点开始了中试试验。
2007年,课题组会同南岸区市政绿化委在南滨路长江消落带弹子石段对初步遴选出的20余种植物进行了生态湿地植被生态恢复中试试验。
2008年,在石门段示范区下游1公里进行了消落带绿化工程试验。
2009年,会同江北嘴中央商务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在江北嘴段进行了消落带生态景观营建试验。
2010年,在朝天门3码头-4码头进行消落带生态修复工程。
通过多年夏季汛期洪水和冬季蓄水淹没研究,最终精选出了具有较强耐淹性,根系发达、植株抗冲刷力强、耐瘠薄、繁殖容易、恢复生长快、适宜消落带种植并有一定造景用途的12种植物(乔木2种,灌木4种,草本6种),最长耐淹时间达260余天,耐旱达90余天;春季退水后1个月内,植被覆盖度可达70%。根据消落带不同的立地条件和水文状况,运用23个群落组合和多种工程技术措施,在嘉陵江石门大桥段、江北嘴段和朝天门段构建示范区约20万平方米。
2010年11月,“三峡库区消落带绿化研究”课题组代表我国参加了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行的“中意区域技术与创新展”,受到了国内外业界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
2011年6月,“重庆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恢复及自然演替示范研究”成果通过了国务院三峡办组织的专家评审。该技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得到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和国务院三峡办及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4、研究成果示范推广
2011年7月15日,市政府召开全市三峡库区消落带生物措施治理成果运用专题研究工作会时,市政府相关负责人率队参观了石门、江北嘴和朝天门示范区成果,并明确提出要及时推广该试验成果。
课题组负责人说,为推进全市消落带治理工作,下一步将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强化技术指导和服务,帮助库区12个区县和主城9区建立消落带绿化用苗苗圃,加快消落带示范地建设;加强与市建委、市规划局等部门沟通协调,在170米水位以下的长江及其支流两岸(共计6000多公里)大力推广消落带治理的“重庆模式”;积极与企业联合,培育规模化苗木生产基地,为后续大规模消落带治理工作提供苗木保障。
2012年,同企业合作,对涪陵区、长寿区等区县消落带植被生态修复工程进行技术指导,建设生态修复示范区500万平方米。
在市环保局、市发改委推荐下,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成功申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2013年度国家环保系统湿地保护工程重大项目——三峡库区重庆城区段两江湿地生态修复项目(一期)”,在2015年底完成重庆主城嘉陵江北岸石门大桥至江北嘴段和长江北岸江北嘴至朝天门大桥段全长12公里的生态修复区建设,总面积47.8万平方米,有效改善北滨1号-金源路-大剧院-朝天门大桥沿线消落带162-180米高程的生态环境和景观,使城市、消落带和江水融为一体,显现了消落带生态修复对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滨江景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顺利通过国家相关部门联合组织的验收。
这些都充分证明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成功攻克三峡库区重庆城区消落带生态修复难题。
主城“两江四岸”消落带面积达42.34平方公里。据初步统计,仅建成区可绿化面积达26.44平方公里,且涉及主城九区。
5、景观怡人生态凸显
消落带实施生态修复后,修建了观赏休闲步道,设置了湿地科普宣传栏和标示牌,清理消除了垃圾、乱石等脏乱差现象,将两江消落带植被生态修复与上部城市绿地有机衔接,明显改善了重庆两江滨水带景观,为市民提供游憩、垂钓、亲水等城市绿地空间。
实施生态修复区段,土壤质量明显提高,平均沉积泥沙9厘米;湿地植物群落丰富,植被覆盖度高达80%以上;植物种类增加到99种,鸟类种类达到35种。
日前,2013年在石门段栽种的小树已经长高了几倍,靠近长江岸边的消落带小草郁郁葱葱、绿意盎然,与长江相映成画,微风拂过,消落带的植物便随风摇曳,俨然是长江舞动的绿色丝带,让人流连忘返。因是傍晚,不少市民在此闲庭信步。
因环境改善,石门段消落带生态修复后,春秋季每天吸引上百人在那里垂钓;而江北嘴段每天有上千人在那里烧烤、栖息。“以前这里乱糟糟的,没有什么植被。现在江边被打造得这么漂亮,我们家离这儿又很近,晚上经常来这里散步。”在江边散步的一位市民说。
“在我眼里,每棵树苗和小草都是美丽的,愿她为市民带来别样的快乐。”课题组成员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