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经历过几场暴雨的洗礼,合肥老城区没有内涝。其中,少不了这些年管网改造的功劳和“海绵城市理念”的渗透。昨日,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从庐阳区获悉,今年该区将继续改造51处管网,今后公园建设中都将增加蓄水能力,人行道铺装基本采用可透水材料。
位于庐阳区的淮河路步行街,过去,每逢夏季持续强降雨,这里很容易成为一个内涝点。今年,在前一阵子连续强降雨的日子里,步行街“淡定”了很多。
从2013年底开始,庐阳区市政部门摸排整理了老中菜市区域、含山路区域、阜阳路与清河路交口东南角等全区17处重点内涝隐患区域,结合轻重缓急进行逐年整改。到目前为止,这17处列入整治的区域大部分已完成提升改造,“部分未完成的项目,我们正结合市级大建设重点项目同步实施。待这些提升改造项目全部完成后,将大大减缓庐阳的防汛压力。”
另外,一些老旧小区也是城市内涝的重灾区,“过去三年,全区近百个三无小区、老旧小区的排水设施进行了整改,降低降雨时形成的地表径流量,最大限度减少地面积水。”该负责人说。
下一步,该区还将对新梳理出来的、存在一定程度积水易涝的51处区域进行改造,这些地点主要集中在亳州路街道、双岗街道以及大量的老旧小区,将增加收水井、更换管道,扩大管道直径等。
在四里河的北二环和临泉路段,记者看到,四里河河道的西侧又开辟了一条带状湿地,这是人工挖掘出来的,这一段的面积约有4.76万平方米,这些湿地涝时能蓄水,减少河道水位压力而旱时还能进行灌溉。今后的公园、游园建设中都将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解决城市内涝。
近几年,在亳州路、寿春路等城市精品道路改建提升,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广场、路边停车场设计和施工中,推广使用透水技术,采用可透水材料、可下渗结构等,并多层次地加大绿化,有力增强了道路的透水性。
2016年,庐阳还在积极打造老城区四古巷、五河路、六安路、淮河路、宿州路及长江路等路段的零星绿地,规划建设13个“口袋公园”,这些公园的人行路面基本都采用透水铺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