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0日星期四农历乙巳年(蛇)八月十五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点击可以刷新验证码  
收藏本站 繁體版
  • 首页
  • 走进协会
  • 协会动态
  • 行业资讯
  • 会员专区
  • 政策法规
  • 行业资源
  • 行业规范
  • 环球博览
  • 园林论坛
  •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内快讯
    让易成“海”的地方先变成“海绵城市”
    信息来源:新京报  ‖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审核人员:admin  ‖  审批人员:admin  ‖  发布时间:2016年7月5日  ‖  查看1377次  ‖  
    在暴雨洪涝频现的情况下,要让那些易涝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提速,先变成“海绵”,尽早告别“逢涝必瘫”的局面。
      连日来,湖北多地降雨量百年一遇。昨日15时,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湖北严重暴雨洪涝灾情紧急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截至昨日14时,湖北已有431.83万人受灾,16人死亡。而自6月30日到7月2日,武汉普降大到暴雨,城区再次进入“看海”模式,道路建筑被淹的图片、视频刷屏网络。
      “到城市看海”词条的出现,就跟武汉有关——2011年6月,武汉遭遇1998年以来最强暴雨袭击,导致88处地段严重渍水。此后武汉展开大规模排水设施建设改造,仅2012年,武汉在排水设施上的投入就超过80亿元;2013年武汉还启动“排水三年决战计划”,三年计划投资130亿元治涝。
      也就是说,2012年至2015年,武汉在治理内涝上投入超200亿元。不止武汉,近年以来,各个城市在治涝上均是大手笔。但花重金打造的城市治涝工程,往往不敌一场大雨,“看海”模式屡屡启动。
      毋庸置疑,城市治涝是个长期工程,难毕其功于一役,而在城市“看海”屡遭吐槽的内外压力之下,其实各地对城市治涝都很积极。如去年武汉官员曾表示,未来三年将投入102亿元用于“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旨在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这也契合城市防涝之需——城市治涝,无非是三个层面,一是在城市规划上辟出更多湿地用于蓄洪、滞洪;二是扩建、疏浚城市排水系统,提高排涝防灾标准;三是加强应急能力建设,通过泵站抽排等应急手段,尽可能减少严重渍水的形成。
      正因如此,国务院去年发布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及,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而在暴雨洪涝频现的情况下,那些易涝区也宜摁下“海绵城市”建设的快进键。
      而城市治涝、建设“海绵城市”,作为一项重大公共事务,在舍得重金投入外,还需多些开放思维。
      就在上月初,武汉市长万勇曾在排渍抢险视频调度会上直斥,今年排渍抢险第一仗,暴露了相关部门现场处置不及时的缺陷。但具体哪个部门存在处置不及时,相关应急措施又有怎样的改进,这些信息在公开渠道找不到。
      在一些地方,城市出现内涝,但官方不会公开检讨,也不用在人大会议上就内涝问题接受代表质询。一些政府部门习惯关门讨论,城市重点内涝区域的内涝成因如何,此前各种治涝措施成效如何评估,这些民众都不得而知;政府投重金治涝,钱具体花在哪里,公众也难知晓。
      这就需要治涝和“海绵城市”建设积极引入“外脑”,遵循民主的决策程序,在人大会议、公共媒体上进行反复讨论、博弈,让各种短、中、长的治涝工程协调推进,也在完备的监督气候下让庞大的治涝资金用到刀刃上。
      让城市不再“看海”,需要各地特别是重点内涝区域的“海绵城市”建设提速。在这些治涝措施机制建设过程中,也要将民主决策、公众参与嵌入治理脉络中。这样,才能尽早打破“逢暴雨必涝,逢涝必瘫”的局面。
                  
    上一篇: 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部署清理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工作
    下一篇: 首期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培训班举办
     
    主办单位:安徽省风景园林行业协会
     
    地址:合肥市滨湖新区高速中央广场A座1203室 联系电话:0551-65606058 QQ:2897565681 邮箱:ahfjyl@126.com(投稿)
         
    | Copyright Right©2008-2014 Ningzhi.Net Powered | By:Nzcms v4.8.11 | 2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