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加快推进全市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黄山市委、市政府围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等战略平台,先后开展绿色质量提升行动、美好乡村建设、“三线三边”环境整治、“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新安江综合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工程,组织实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保护、世行贷款和中德合作林业项目等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大林业生态建设,精心呵护一方蓝天碧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48.55亿元,建设绿色质量提升点1278个,绿化道路1581公里。
黄山市是徽文化的发祥地,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徽文化中蕴含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天人合一的理念,具有朴素的生态保护思想和生态文化因子。徽州人在长期培育和利用森林资源的过程中,自觉养成了爱护树木、注重生态的意识和观念。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生态本底,让黄山拥有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特质。
黄山市自2012年正式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以来,把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建设生态黄山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一项生态惠民工程,坚持城市、农村向森林化方向发展,城乡建设与生态维护统筹规划,开发改造与植树造林同步进行,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把森林城市建设与提高城市品位、优化人居环境紧密结合,大力扩建了以乔木为主体、灌木铺垫、花草点缀、休闲娱乐设施配套的城市森林生态景观,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编织了一张绿色生态网,森林质量和综合效益全面提升。全市共完成新造林1.82万公顷,新建和改造公园绿地780公顷,建设森林生态廊道404.5公里,村庄林木覆盖率达59.43%;活立木蓄积量由3373万立方米增加到3870万立方米,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由3.58立方米/亩提高到4.01立方米/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50.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8平方米。
与此同时,黄山市林业部门在严格资源林政管理、狠抓森林防火工作和强化松材线虫病等有害生物防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力度,健全森林生态网络,不断增进群众生态福祉。全市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制定完善了以防火防虫防乱砍滥伐、乱采滥挖、乱捕滥猎的保护机制。黄山风景区自1987年起实行景点轮休制度,科学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有效恢复保护了景区自然生态。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救护与繁育工作,着力抓好禽流感疫情监控。同时,结合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对新安江源头、沿江两岸和重要交通干沿线生态脆弱区域的10万亩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130万亩、改造提升50万亩,不断提高源头森林健康和涵养能力。
近年来,全市年均森林火灾受害率和主要森林病虫害成灾率分别控制在0.1‰和0.3‰以下,黄山风景区连续35年无森林火灾。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9处、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5处、国家湿地公园1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3处、县级自然保护区60处,总面积达14.9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5.4%;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82.9%,形成了区域布局合理、生态效益显著的森林生态体系。2015年,黄山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