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上午,2016青岛中国PPP论坛在青岛开幕。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张勇总结了我国PPP的发展历程。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在投资建设中探索实行PPP模式,采取BOT方式建设的深圳沙角B电厂,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PPP项目。
1994年,原国家计委选取了广西来宾B电厂、成都第六水厂、广东电白高速公路、武汉军山长江大桥和长沙望城电厂等五个项目,正式开展BOT试点,被认为是我国PPP模式发展的开元之年。此后,PPP模式加速发展,投资范围扩展到多个领域,项目运行方式从以BOT为主拓展到BOOT、TOT等多种模式。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这极大调动了社会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加快了PPP模式推广进程。
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对PPP模式进行了系统完整的规范。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国家发改委又联合财政部、住建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
这些文件奠定了PPP模式的基本政策框架,PPP模式开始大规模推进,在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
张勇也表示,这两年来PPP模式取得的积极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实际操作经验,专业人才相对短缺,项目整体落地较难较慢,民间投资参与难度较大等。
据了解,“2016青岛中国PPP论坛”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PPP与新型城镇化”,探讨中国城镇化建设中采用PPP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路径等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