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调工程,经驷马山和肥东一路把长江水引入董铺水库,进一步提升居民身边的水生态质量。昨日,记者从合肥市城乡建委获悉,海绵城市一批重点工程正在逐步推开。新站区少荃湖片区、高新区大蜀山片区、经开区肥西县产城融合示范区等,作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第一批示范区,已成效初现。
少荃湖:让雨水进入收集系统
作为首批示范区之一,少荃湖片区走在了全省海绵城市试点的前列。
少荃湖面积1300亩,平均水深8米,为三类地面水标准,岸线长6千米,周边分布着大学和众多居民小区、京东方、电商产业园等产业区,文化资源丰富,有李鸿章家庙、淮军旧址、王氏宗祠等文物古迹。2014年底,少荃湖片区的规划方案就开始谋划,目前进入第四轮的深化阶段,正结合海绵城市规划对设计理念进行调整完善。今年,准备先启动少荃湖河岸两边初期的湿地生态建设,以及探索建立配套检测系统。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来控制雨水,让水质净化和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变强,而且雨水可以用来为渔业、湿地、景观提供用水来源。”专家介绍,在少荃湖公园内,雨水不再是简单地进入湖体,至少要先通过雨水湿地净化和植被缓冲“双保险”,甚至考虑在部分岸线会设置像梯田一样的过滤区或者内陆小岛,采取更多样的泊岸设计。
按照建设规划,以后少荃湖片区的人行道铺砖将采用更加透水性的材料,增加雨水渗透量,颜色更丰富更好看;沿线绿化也会通过净化和过滤,促进雨水的下渗;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则可以种植一些特制的草皮,雨水通过植草沟收集起来。
如此一来,少荃湖地区可以让雨水“乖乖”地进入地下的收集系统,经过初期收集后达到自净化效果,然后沿着管网,最终流向河体。同时,雨水经收集可以重复利用,为沿线的树木进行补水。此外,还能减缓大量雨水直接冲击人行道,起到保护作用。
首批海绵城市示范区出炉
海绵城市是合肥未来的重大民生工程,今年初全市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计划。将根据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打造海绵城市,重点突出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建筑与小区雨水海绵体建设、城市绿地与广场建设透水、中水回用等方面。
按照今年合肥编制的《海绵城市2016—2020年五年滚动建设计划》,合肥将建立一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储备库。
按照“试点引路、示范现行”的思路,新站区少荃湖片区、高新区大蜀山片区、经开区肥西县产城融合示范区,作为全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第一批示范区,积极开展试点建设。同时,发挥重点项目的示范作用。
比如,老城区的两大调蓄池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建成投运后将为城市消减径流发挥显著功效;新站区高教基地海绵城市环境及河道整治工程完成可研和立项,正按PPP模式编制财政相关报告;而瑶海湾湿地公园及初期雨水截留工程、王咀湖北雁湖生态湿地建设工程以及新建道路、园林绿化、街头游园海绵城市理念应用相关工程均已逐步推开。
十五里河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设施建设将启动,实现了中水的园林绿化景观浇灌、市政喷洒等杂用;经开区污水处理厂、蔡田铺污水处理厂、西部组团污水处理厂等中水利用工程也将加速推进。
此外,3000亩南艳湖生态改造工程,包括5万方的雨水收集前置库、2万方日处理量的初期雨水快速处理设施、部分生态表流湿地和配套管网等,目前已经完成土方工程和湖底清淤。
长江水或经肥东引入董铺水库
合肥是个缺水的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不仅仅只是控制雨水,更事关水环境和水生态。
近年来,合肥谋划引泉入城工程,此外江水西调也有望在今年底启动实施,该项目从位于和县乌江镇的驷马山引江工程管理处提水,经肥东一路上把长江江水直接引入董铺水库。
未来,合肥还可通过这个工程利用江水对滁河干渠部分河段生态补水。目前,合肥南淝河有二十埠河、板桥河、四里河等多条支流,有些支流属季节性河流,由于水量小,水体自净能力不强,通过引入长江水冲刷河道,可有效实现生态补水,提升合肥市的水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