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高度: 可达9米
叶性: 常绿乔木
枝干:树干高而挺直,枝条扩展,分枝较多。
树皮:树皮呈褐色,上有不规则裂纹。 有白色节点平均分布于树皮上。
叶: 叶互生,单叶,呈披针形,叶片最长可达15厘米。叶端钝,基部突然收窄,边全缘,叶质坚硬。 叶面呈深绿色,叶背较淡色,被有一层带蓝色的蜡粉;叶柄带红色,簇生于枝条末端。
花: 花两性,作不规则排列,于仲冬至初春开花。 花深红色,呈吊钟形,约每五朵聚生于枝条末端或叶腋位置,成头状花序,被四或五轮铁锈色的覆瓦状苞片所围绕。
果:木质蒴果,直径约1厘米,内藏20至30枚形状不规则的灰褐色种子。成熟时,于顶部裂开,放出种子。
常绿乔木高12米,嫩枝颇粗壮,无毛,干后皱缩,暗褐色。叶厚革质,卵形,长7-13厘米,宽4.5-6.5厘米,先端钝或略尖,基部阔楔形,有三出脉,上面深绿色,发亮,下面灰白色,无毛,干后有多数小瘤状突起;侧脉7-9对,在两面均明显,网脉不显著;叶柄长3-5.5厘米。头状花序长3-4厘米,常弯垂;花序柄长2-3厘米,有鳞状小苞片5-6片,总苞片卵圆形,大小不相等,最上部的较大,被褐色短柔毛;萼筒短,先端平截;花瓣匙形,长2.5-3.5厘米,宽6-8毫米,红色;雄蕊与花瓣等长,花丝无毛;子房无毛,花柱略短于雄蕊。头状果序宽2.5-3.5厘米,有蒴果5个;蒴果卵圆形,长1.2厘米,无宿存花柱,果皮薄木质,干后上半部4片裂开;种子扁平,黄褐色。花期3-4月。
生长习性
中性偏阳树种,红花荷幼树耐阴,成年后较喜光。要求年平均温度为19℃至22℃,耐绝对低温-4.5℃。适生于花岗岩、沙页岩产生的红黄壤与红壤(酸性至微酸性土)。 在土层深厚肥沃的坡地,可长成大径材, 在干旱瘠簿的山脊也能生长。10年生树高7至8米,胸径15至18厘米。
繁殖
栽培技术
采种
种子10至11月上旬成熟,果熟时由灰青色转为黄绿色。蒴果熟后开裂,种子飞散,要及时采收。采回后晾至果壳开裂,筛取种子,进行干藏。种子千粒重为2.5至4克,发芽率仅有7%至8%。
育苗方法
可以采用容器育苗,随采随播或翌春—月播种。由于种子较小,播种前整地要细致,播时将种子混合细土,撒播均匀。播后盖上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并撒上松针覆盖,淋足水分。
分袋育苗
播后20天左右,种子发芽出土。待幼苗长出3至4片叶后,移到营养袋培育,加强水肥管理,苗高30厘米可出圃造林。
造林方式
营造针阔混交林:选择海拔400至600米高稀疏松、杉林地,在山坡中下部混种红花荷,按株行距2x2米开穴,于春季1至3月上旬雨后定植。造林后3年内,每年除草松土1至2次,以促进幼树生长。
营造常绿阔叶混交林:可与黄樟、火力楠、尖叶杜英、枫香等树种混交造林,混交比例为1:4,即红花荷占20%至25%,混交方法为均匀不规则种植,以形成近似天然林的人工群落。
庭园种植:选择两三年生带土大苗,开穴50x50x40厘米,施腐熟有机肥,加强肥水管理,促进生长发育。
观赏应用
材质较轻,结构细,色泽美观,可做家具、车船、胶合板和贴面板用材。
栽培管理
在园林配植时,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沙质壤土即可生长良好,忌粘重土壤与积水。盆栽用土宜选用肥沃的沙质壤土,南方可选用塘泥、泥炭土加少量粗砂配制,北方可用山泥或腐叶土加少量有机肥及粗砂配制。红花荷为喜光植物,不宜栽植于过阴的地方,否则影响开花。
红花荷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30℃,可耐零下6℃的低温,因此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在北方栽培,在一般室内均可安全越冬。对于植于园林绿地的红花荷,水分不用特殊管理,依靠自然雨水即可。于花后及花前追施二到三次有机肥或复合肥。盆栽浇水掌握间干间湿的原则,土壤不可长期过湿,否则影响土壤的通透性,易导致根系窒息死亡。花后以追施氮肥为主,花前追施磷钾肥为主,,花后到花前施肥三到四次,开花后则停止施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