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范围内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绿色植物以其独有的生命代谢活动成为自然界的第一生产力,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受损环境的生态修复、多样化的栖息地建设及舒适的微环境营造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植物的美学特征是构成人类宜居家园不可缺少的审美元素,而且其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可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这些都使得风景园林植物景观成为人类宜居环境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力量
现如今,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威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也可以说是这个时代面临的最大的危机。从某种角度上讲,气候变化的危机比恐怖主义可能更为严重,因为恐怖主义可能是局部的,而气候变化却是全球范围的,其对人类的生活质量甚至生存会在更大范围造成更为严重的威胁。
应对气候变化,一方面要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则是如何将人类生产生活释放出的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吸收平衡掉。在一个方面,植物将起到很大的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即碳汇,在减缓温室效应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中的重要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植物景观除了其不可替代的碳汇效应外,还可以通过降温等生态效益进而降低能源消耗,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也发挥着间接的但确实极为显著的积极作用。如果站在这样一个高度上认识植物景观,其在人居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就毋容置疑了。
进行生态修复的主要手段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土地、水体和大气污染问题。采矿、水库、铁路及公路建设、废弃的工厂、垃圾填埋场、水体污染、土壤污染、江河泛滥或干涸等问题日益增多,加上长期以来,我国不仅在城市建设中大量建造了不可渗透性地面,而且在处理防洪、水土流失、边坡防护等过程中也建造了大量的硬质工程,使得水被堵住了,变臭了;边坡被固定住了,可却减少了绿色的覆盖,破坏了栖息地,阻碍了生物的迁徙。现如今,全社会已广泛认识到生态修复的重要意义。
经过试验可以证实,利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适当的人工干预建立植物群落,可以改善退化的生态环境;通过植物以及植物根基微生物的代谢、降解、去除、富集等作用,可以对土壤、水体和大气中的有害污染物质如重金属元素、痕量元素、放射性元素、有机物等起到消解、去除或固定的作用,可以净化空气,改善土壤和水体的物理、化学和营养状况,从而恢复或重建栖息地,为土地的再利用奠定基础。同时,通过植物的富集作用来回收利用重金属元素的工程技术也已经得到发展,甚至于有望通过高富集植物进行生物质能源的生产。
与其他物理、化学的土壤水体净化途径相比,植物对环境的修复已经被认为是更为有效、低成本且环境友好的方式。
建设多样化栖息地的主要元素
城镇化进程必然会导致生物栖息地的退化、破碎和失去,从而导致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并对生态系统的功能造成巨大破坏。站在人类自身生存和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物种多样性是支撑人类生理、心理甚至精神健康的必需条件。而城市绿地中物种的多样不仅是城市生态系统稳定的前提,而且会给人们提供鸟语花香的人居环境。比如百花缤纷的季节蝶舞蜂飞是令人愉悦的美丽景观。但需要注意的是,昆虫是许多植物授粉的媒介,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更何况多种动物之间食物链的存在,是病虫害生物防治的基本前提。据统计,世界上35%的植物是靠动物授粉的,而这些动物正因为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而受到威胁。
不容忽视的是,城市绿地由于其多样而非单一的生产功能,以及与之相应的与集约化的农业生产截然不同的布局方式,加上多样的小气候环境,有望成为一个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岛”。因此,当相关管理部门在考虑城市人口规模、城市结构、生态平衡甚至防灾避险等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绿地的规模、布局、形态等规划时,绝对不可忽略从物种多样性和栖息地的角度考虑城市绿地的特征。
我国相关部门目前要求的以植物多样性为基础的生物多样性的规划与绿地系统规划并驾齐驱当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举措。但是,这些规划都必须最终落实在绿地植物景观的营建过程中。从这个角度讲,植物景观远不仅是考虑植物的色彩、造型等艺术特征以及给游人提供遮阴、活动场所等实用的功能那么简单,而且需要从作为生物栖息地的功能出发进行植物种类的选择和配置的规划设计。
人类物质精神家园的主要组成
植物是人类精神家园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其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传承着文化之脉,甚至成为属地的标志,因此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植物在人类群体的认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华夏子孙,当我们看到梅花傲霜雪而开放、看到牡丹的富丽堂皇和雍容华贵、看到竹子在清风中摇曳、看到荷花亭亭玉立水面,或当嗅到梅花的暗香浮动……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和情感回应,绝不同于没有受到过中华文化浸淫的西方人士,这就是植物文化在民族层面上的认同感。当然,洛阳人不会不知道牡丹,桂林人当津津乐道桂花……这是地区文化在植物上的表达。国花(树)、省花(树)、市花(树)等便是该特征的最集中的体现。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对城市植被的综合生态效益,尤其在通过合理的植物选择和配植而达到夏季降低环境温度进而降低能源消耗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同时对植物个体在改善使用者人体舒适度等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可以说植物改善环境的生态效益直接的结果就是为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提供了健康的物理环境。同时,城市中植物还能够为居民提供直接的物质消费需求,这一点正随着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市农业、都市园艺以及家庭园艺的复兴而日益明显。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风景园林植物景观扮演的角色早已突破了农业文明时代的传统园林中植物景观的角色,甚至于在当代风景园林的演变过程中人们对其概念本身及其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与发达国家的风景园林师在当代受到各种艺术思潮的影响从而在风景园林艺术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不同,我国在经济刚刚快速发展的时候就面临日益严重的全球性气候问题。频发的自然和人为灾害,使得我们无论在风景园林设计领域进行怎样的艺术的探索,都无法忽略或者轻视植物的作用。虽然生态也好,可持续性也好,并不仅仅关乎到植物,但不可否认,植物是其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作为生态系统中第一生产力的植物,从宏观层面的应对气候变化,区域尺度上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实现,城市尺度上减少热岛效应从而降低能源的消耗,微观尺度上改善微气候环境,为人们提供更舒适的休憩空间,以至于提供更为美丽、愉悦身心的精神家园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均无可替代且永不过时。
□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