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星期六农历甲辰年(龙)腊月十八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点击可以刷新验证码  
收藏本站 繁體版
  • 首页
  • 走进协会
  • 协会动态
  • 行业资讯
  • 会员专区
  • 政策法规
  • 行业资源
  • 行业规范
  • 环球博览
  • 园林论坛
  • 您的位置:首页 >> 园林论坛 >> 专家视野
    卢耀如:中国重要发展类型地区生态环境安全与永续发展
    信息来源:互联网  ‖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审核人员:admin  ‖  审批人员:admin  ‖  发布时间:2015年4月3日  ‖  查看1925次  ‖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3月20日~3月22日,第五届园冶高峰论坛暨亚洲园林大会隆重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卢耀如出席开幕式并为获奖师生及企业颁发了"2014园冶杯大学生国际竞赛"、"园冶杯住宅景观奖"、"园冶杯精品园林奖"、"城市园林绿化综合竞争力百强及十佳园林企业"等多项园林行业重量级大奖。颁奖典礼后,卢院士为在座来宾作主旨演讲,演讲的主题是《中国重要发展类型地区生态环境安全与永续发展地质基础研究》。
    卢耀如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
      以下是卢耀如院士发言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之中,的“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这项战略,对我国今后的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我们园林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把生态与这四个方面紧密结合,符合自然环境,融入自然。
      今天首先我们先来谈一下地质生态的综合研究。
      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各地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提出了“优先发展东部沿海”、“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南部的崛起”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当然,不同地区的发展,必然存在着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存在着不同性质与程度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薄弱环节,从而呈现出相对不安全与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为此,我们建议开展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以作为今后科学发展的重要参考,特别是为“十三五”建设,提出重要的参考依据。
      首先,我国不同地区自然条件不同,发展结果也表现出不同类型。根据自然条件以及发展效应划分出几个重要的发展类型,主要有:
      1.福建海西经济区完整流域类型
      福建海西经济区,闽江、九龙江等基本发育于本区内,而汇入海洋。有众多的岛屿,如平潭岛等,可与台湾建立海峡通道,利用福建与台湾的五缘关系(血缘、文缘、地缘、商缘与法缘),可更好牵手台湾,通过发展,有利于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这个类型涉及到完整流域的绿色经济以及面向海洋的蓝色经济的和谐发展。
      2.大流域三角洲发展类型
      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典型发展类型,珠江三角洲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发展类型。这两个三角洲中,珠江三角洲于80年代初开始开放发展;上海以前就有较好的经济发展,90年代初又进一步改革开放,促进了更大的发展。这两个三角洲涉及软土等地质基础,以及相对发达的经济和城市群,存在严重污染,产业不协调和灾害的加剧隐患,如地面沉降与塌陷等。
      3.重要开发能源(煤炭)等的发展类型
      例如山西省、东北的抚顺、本溪、鄂尔多斯地区、宁东地区、新疆煤田地区以及黑龙江煤炭基地等,特别是山西省,开采的煤炭年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抚顺和本溪等已衰弱、资源枯竭。煤炭大量开发,使地下遗留巨大的采空区,存在重大灾害隐患,同时还有环境污染以及今后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与开发与协调问题。
      4.西南岩溶山区发展类型
      西南云、贵、川、瑜、桂、湘、鄂等地,为我国岩溶连片分布的地区,有较多岩溶发育,石漠化现象影响发展,也有多种资源、能源(水力或煤炭)。这些地区经济相对不发达,但为东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目前,涉及如何发展多种经济与城镇群,以及综合防灾,促进岩溶山区的生态环境安全与永续发展等问题。
      5.西北黄土高原发展类型
      西北黄土高原面积广泛,以兰州、西安等地区为代表,这些地区已有较多发展,但是也有严重的隐患和灾害存在。其中包括水资源匮泛、黄土湿陷性以及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这里同样应重视生态环境安全,考虑永续开发问题。
      6.大江河上游水电能源基地开发类型
      如重庆及鄂西地区,有大规模的三峡等水电枢纽,这里山区也存在绿色经济协调发展问题。这类型的地区,都面临着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天然与人工诱发灾害,以创建能使生态环境安全和谐,而又可永续地发展的综合产业的问题。
      7.内陆盆地发展类型地区
      西北地区如新疆、青海以及甘肃等地和内蒙古地区,有大片内陆河流盆地,气候干枯、水资源不丰富,有草原、高山,也有矿产资源,目前是经济不发达地区,这类地区如何做到生态环境安全与永续发展,与上述5个类型地区是不同的。涉及水资源(地表水和地下水)如何合理调蓄与节约利用,绿色经济与环境协调等问题。
      8.大岛屿环境的开发类型
      这方面,海南岛是一类,台湾也是一类,岛屿发展涉及有限资源的开发,也涉及利用海洋发展经济的问题。海南岛的发展,受条件制约,主要是根据地质环境,研究如何科学发展。我国台湾已有很好发展,但目前也存在如何依托大陆更好的共同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携手合作发展问题。
      上述主要8个发展类型地区,都应当有典型的代表性地区,特别考虑对以下几个地区进行重点研究:1.海西经济区;2.上海地区;3.山西能源基地;4.黔西南岩溶地区;5.兰州地区;6.重庆地区
    研究内容与方式
      主要研究内容
      对不同类型地区,综合地质条件,结合已有开发的效应,面对生态——环境的安全做出相应论证,并从有关参数方面,对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综合地质环境特征予以综合归纳分析,提出今后可持续发展的依据。在地质环境保护及防灾减灾方面,就不同开发类型地区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这项研究,既重视战略性认识,也重视具体战术方面的参数采集,只有通过这些综合研究,才能呈现地质环境在不同类型地区今后永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项目重点课题有以下十项:
      1.研究区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与产生地质环境效应的研究;
      2.根据水——土资源的匹配与开发状况寻求最佳合理配置与经济发展的配置问题的研究
      3.当地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情况,已有开发的环境效应与有关治理对策的研究;
      4.根据已有交通网络论述地下空间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今后发展中地质问题的防治措施的研究;
      5.发展多元能源,系统建立低碳经济的地质背景条件研究;
      6.近海洋地区向海洋发展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及今后加强蓝色经济的地质条件研究;
      7.合理开发利用工业及生活的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的地质背景条件研究;
      8.综合研究大气——土壤——水体大系统的污染状况及有关地质环境保护防治措施研究;
      9.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机理特征及对发展已造成的环境影响研究;
      10.永续科学发展的主要地质条件的结合分析与当地地质环境质量总评价
      我们强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综合研究,对存在的已有地质环境的两面效应,作出相应评价,并预测未来的演化。据此,提出有关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建设。
      接下来第二部分,我们来谈一下几种典型开发地区
      在谈几种类型之前,先和大家说一下全球最易遭灾城市及区域,有媒体援引瑞士一保险公司发表的一份报告,为我们列举了全球十大危险城市(地区):
      日本的东京—横滨区
      菲律宾的马巴拉
      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日本的大阪—神户区
      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
      日本的名古屋
      印度的加尔各答
      中国的上海
      美国的洛杉矶
      伊朗的德黑兰
    下面我们以上海,山西、贵州等典型地区为例,说明对这些地区在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一些研究,并提出发展建议。
      上海地区
      上海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安全问题
      1.水资源安全问题
      上海地区两千多万人口,当地人均可利用淡水资源只有200m3/年,考虑地处黄浦江、长江的入海口地带,可增加开发过境流量,但也只有500~600m3/人·年,低于联合国规定1700m3/人·年,为缺水地区。上海以前主要靠开采地下水,引起大量地面沉降,目前,主要水源地为来自太湖的黄浦江,这些年太湖水污染严重,治理后有所好转,但仍有危机潜在。此外,在长江南支修了地表水库,也存在着风暴潮、海水入侵的危险。诺大的上海,一旦水源地受天灾或人祸影响时,市民生活用水的安全水源地在何方,这是需要积极解决的问题。
      2.地面沉降的安全性
      上海地区有多层软土沉积,以往开采浅层砂卵层中地下水,已引起大面积沉降,后来,60~70年代限制地下水开采,使地面沉降趋缓,但沉降基本上是不可恢复的。上海地区自1921年以来平均沉降在2m以上,有的已达3m多,并与苏、锡、常连成长江三角洲的广阔沉降区。
      改革开放以来,300多千米长的地铁网络建设,以及5~6千幢高层建筑,综合影响导致地面沉降加剧:特别是产生了不均匀沉降,如地铁一号线,最大沉降量达200mm,2号线一年内平均沉降达14.25mm,大桥沉降有的达400mm。不均匀沉降使地铁隧道建筑产生开裂、形变、涌水等灾害现象。上海地面沉降构成加重洪灾的基础。这些大规模沉降,对上海的生态环境安全是不容回避的,是需要积极关注的严重问题。
      3.风暴潮对上海安全威胁
      上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灾害天气时有发生,平均热带气旋每年2.6个。1949年以来,引起黄浦公园站增水超过1m以上的风暴潮达13次,5m以上达10次,大于5m高潮位均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其中80年代2次,九十年代3次,本世纪已有5次。1997年8月19日受9711号台风影响,风暴潮达5.72m,高出外滩地面2.5m。黄浦江防汛堤决口3处,漫溢倒灌20处,上游溢流十多千米。1949年的4906号台风,造成死亡1600多人,十几万人无家可归,倒塌房屋63200多间,淹没农田208万亩。1962年的6207号台风,上海半个市区被淹。2005年0509号(麦莎)台风,全市52万棵树倒伏,753条高压线受损,15600间房屋倒塌,5万多户家进水,受灾人口94.6万人。
      2013年,菲特热气旋于10月7日1时多登陆福建霞浦沙埕镇,形成巨型台风。10月7-8日成风暴潮袭击上海及浙江余姚等地,余姚降雨量达496.4mm。这次强风暴潮中,上海降雨总量高达200多毫米,打破了五十年来的记录。许多地段被淹没,隧道也遭淹没,路上有的公交车都没顶。洪水也进入大学校园,使实验室遭受损失。
      这次菲特的影响,表面上看似并没有以前风暴潮造成的大量房屋倒塌和居民伤亡。那是因为多数上海建筑已为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结构。但是,这种大面积的淹没,结合上海大面积的地面沉降,都显示了城市生态环境的隐患在加剧。
      4.环境的污染危害
      上海的工业发展,如化工、钢铁等,都对上海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特别是水环境,不仅受上海自身的影响,还受周围地区,尤其是太湖——黄浦江流域涉及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污染影响。而长江入海河段,又受到长江上游的综合影响。
      从环境污染上看,涉及水质——土壤——大气的综合污染,影响上海发展与人民生活健康的诸多方面,目前也是生态环境安全需要重视的问题。
      综合上述四个方面问题,上海地面目前高程在4.0m多,有四分之一面积的高程低于3.0m,最低处只有2.3m。1921-1965年,平均地面沉降量1.69m。由于地下水开采控制,近些年引起的地面沉降少了,但地下空间开拓与高层工程建设却加剧了新的沉降。目前,平均累计沉降量2m多,最大值已超过3m。另一方面,气候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平均达4.9mm/a,而地面沉降平均仍为5-6mm/a,工程影响大的地带沉降量达10mm/a。两者叠加,再加上4-6mm的高潮水位,以全上海平均4m多高程,在未来几十年时间内,抵御不了地面沉降与海平面上升的复合影响。那时,就要像近日报刊的标题:“上海变成海上”,这危险趋势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
      这四个方面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复合效应,涉及上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就像一个人遭遇营养不良(水资源质和安全)、慢性严重病症(地面沉降)、急性病的入侵(风暴)和传染病的前兆(污染)。应当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通过综合措施,以免日益加剧,而危及上海已取得的声誉与佳绩。
    提高生态环境安全的战略措施——发展绿色与蓝色经济链
      上海存在不安全因素,今后应当调整产业结构与合理布局,建设绿色城镇群、绿色经济与蓝色经济链。
      1.经济结构的提升与调整原则
      上海市的产业是在不断提升与调整的过程,但现今应当在更好利用已有的成就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调整,提升经济发展的属性,这方面应当体现出:
      (1)发展低能耗、低碳的产业及相关的技术;
      (2)减少给上海的人口、交通带来严重负担的产业,也就是“瘦身”的发展;
      (3)以高效优质发展生态产业调整、创新发展民生产业,以拉动经济发展;
      (4)建立以上海为发展核心的市域内外的清洁新能源的综合基地。
      2.生态城镇群建设
      生态城镇群,主要体现在上海市区与周边城镇关系上:
      (1)在生态环境上是密切相关连的;
      (2)在资源开发利用上,可以相通而有利害关联;
      (3)在防治灾害与减灾上有相互影响与统一规划;
      (4)在经济发展上是相互关联,呈现物流快捷有利共享;
      (5)文化教育上,城镇间应更好相互支持和交流。
      3.实现绿色经济与蓝色经济链的高层次发展
      发展绿色经济,涉及到与上海的人民生活、经济发展以及产品在国内外销售有关的绿色企业、绿色农业和林业,以及绿色山地和绿色矿山等。所以说,绿色经济不是只限于上海市自身,也涉及与上海市经济及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有关地区的绿色企业、农林业等建设。
      蓝色经济,涉及向海洋开发资源、远洋渔业、海岸环境保护、海洋渔游业、岛屿的多元开发利用。上海市应承担起面向海洋,不仅是东海,而是包括中国所有的领海及远洋的开发问题。
    生态上海与美丽上海的具体工程措施建议
      上海,建设绿色城镇群,发展绿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必然涉及发展高端、先进、民生需求而又和谐环境与友好生态的产业。为此,建议上海在以往良好的有声誉的产品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十大工程:1、大白兔工程(绿色食品工程);2、金星工程(绿色民生工业);3、永久工程(高端机械工业);4、上海工程(面向海洋制造工程);5、长江工程(区域环境保护工程);6、嫦娥工程(航天工程);7、华佗工程(健康工程);8、安居工程(环境安全工程);9.春秋工程(文明建设工程);10、明珠工程(城市综合效应工程)。
      上述十项工程,就是建立生态上海、美丽上海的核心工程,每项工程都涉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海要建成自由贸易区,就应当使上海发展好绿色经济与蓝色经济,以提供有特色的好产品,这样上海自由贸易区才可更好地呈现其价值。
      开展上海市地区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在全世界最脆弱的10座城市(地区)中,上海列第八位。针对上述有关建设绿色上海、生态上海,以确保生态环境安全,而又能可持续地高端发展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以融入今后各项发展工程中,获得安全环境的保障。
      据前所述,这方面研究应当以地质环境研究为核心,与多学科的联系,深入地掌握人工建设与自然演化的叠加规律,使上海及邻近地区的建设不会继续加剧影响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这方面研究主要涉及:
      1.水——土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2.发展新能源的基础与环境效应;
      3.水——土壤——大气环境污染的控制与生态修复;
      4.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链的预警及防灾减灾的措施途径;
      5.地下空间多层次开发与环境效应;
      6.三废的无害化处理与利用及循环经济发展;
      7.正确开发海洋与蓝色海洋保护;
      8.节能——新能源——低碳经济发展等等方面研究。
      此外,以地质为基础,应研究上海布局的合理调整与防灾减灾的措施,以保障可持续发展。
      这方面研究具有战略性内涵,但也涉及具体新科技成果的转移、开发、推广。只要认真面对自然,合理与科学的发展,必将更好地建设生态上海、美丽上海与幸福上海。上海的未来,一定会更好的成为东方的一颗明珠。
    接下来谈煤炭资源地区,主要以山西省为例
      山西省是我国能源大省,为我国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提供煤炭能源,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与之同时,由于开发中偏重在产量上满足国家的需求,山西省在对内协调发展,推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方面,还存在重要的值得深刻认识与反思的问题。
      (一)地质历史上山西的生态环境
      三百万年以来,地质历史是不断演化的。三百万年前,这一带是黄河两岸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百多万前至八十万年前,为温带森林草原,暖温带森林草原。上新世末,有一急变时期,草原环境向南转移,森林南移、黄河晋陕峡谷由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北亚热带落叶林环境,在北、中段变为温带森林草原和暖温带森林草原,南段为寒温带针叶林。目前主要是温带和暖温带草原类型。
      这表明自然界是在不断变化。近代,人类各种活动,产生综合的效应,出现极端气象变化,这使得各种规律性的自然环境演化,受到影响。
      所以,目前的生态环境演化,是在自然演化的基础上,又叠加上人类开发的综合效应。而人类活动的影响,却是日益严重,国际上有的地质学家认为,现在应当不再从属于第四纪,而应当是第五纪,或许应该叫人类纪。
      (二)山西省主要的资源性条件
      山西省主要是煤炭资源,这是能源也是有关化工产品的原料资源,去年开采量达9.13亿吨,占全国开采煤炭数量的近四分之一。
      山西省人口3571.5万人,面积15.68k㎡,耕地7205.5万亩,地表水资源47.67亿m3/年,地下水76.15亿m3/年。
      山西省地表水资源主要是汾河,黄河有过境流量,地下水以岩溶水为主,还有盆地中第四系地下水资源。在山西高原,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密切。黄河汾河都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密切转化的通道。
      黄河晋陕峡谷,有三种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转化形式,即:
      1.两岸地下水向深切河流黄河排泄;
      2.一岸山地的地下水排向地表河流,而另一岸河水则补给地下水;
      3.河谷地表水向两岸及河床下补给地下水。
      山西煤炭能量,是面向华东、华南。大同阳泉、太原西山等系列煤田是都已有长期开采的历程。目前,山西煤的开采,仍是原煤输出型为主。另外,也建了坑口火电厂。
      煤炭开采对环境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对水资源的耗损,“一吨煤、二吨水”,这只是一个量的比喻,实际上对缺水的山西地区,它的影响深,涉及生态环境各方面。建立火电厂,百万千瓦装机,也需1m3/s水。
      (三)主要开发建设的环境效应
      山西水资源开发方面
      山西地表水主要是在黄河、汾河上修建水库。例如:在黄河干流上修建天桥、万家寨水库;两个水库都又建在岩溶地区。万家寨在上游;天桥水库在下面。
      万家寨水库的修建,主要是要想引黄济晋,干始还有“巡天运河”的想法。万家寨水库建成前;就判断右岸会发生渗漏。万家寨水库建设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如何防渗问题。修建前有预测,最大渗漏量可达十几m3/s~20m3/s;建成后,实际发生的渗漏情况证明原先估计的正确。
      根据山西省高原的特点,西部为晋陕黄河峡谷左岸的吕梁山,东为太行山。在两大山脉之间,为高原面上的大同、太原、临汾等大盆地。由于大量的开发地下水,使高原中部的岩溶泉水及山区的泉水流量大大减少,有的近于干固。例如:
      1.太原晋祠泉水,公元前400多年前,就已经开发晋祠泉水,灌溉4万亩农田,泉水流量在2m3/s,由于周边开采地下水,上游清徐一带的开发深部合水层,使泉水量和质都受到严重影响。
      2.娘子关泉群,有坡底泉、程家泉、五龙泉、石板磨泉、滚泉、河北泉、桥墩泉、禁区泉、水帘洞泉和韦泽兰泉等。最大流量16m3/s,最小11m3/s,平均13m3/s,流域面积4667km2,由于各地开采,目前只有4~5m3/s。水质受其中石膏夹层影响,SO4含量相对增多。
      此外,威州泉、柳林泉等等,水量水质都在变化。
      山西地表水资源只有47.67亿m3/年,而地下水资源有76.15亿m3/s年。地表水有的在深谷不易开发,所以利用地下水资源是较多的。
      开采9亿吨煤,约消耗18亿m3/年的水资源,占76亿m3地下水的24%,约四分之一。所以,在水资源开发中,必需注意采煤时的排灌结合,为保护水资源而合理安全开发煤炭资源。
    能源开发方面的生态环境效应
      开发煤炭资源需消耗18.20亿m3/s水资源;发展坑口电站,也需1百万kw耗水1m3/s一年则需300多万m3/年地下水资源。
      开采煤炭资源主要的环境效应:
      1.岩溶水的突水灾害;
      2.瓦斯气体的爆炸;
      3.旧煤窑水的突水灾害;
      4.巷道的稳定性;
      5.地表的沉陷;
      6.对地下水等地表环境的污染;
      7.尾矿坝的稳定性;
      8.排工场的稳定性与有关采煤而隐伏的灾害,这些方面,都影到山西省的生态环境安全。
      9.对水——土源的破坏。
      10.诱发与加剧矿区地带地质环境。
      从山西省富煤——缺水的这一条最基本的情况出发,来分析如何合理开发水——煤资源应是最根本出发点,也是最基本的原则。
      山西省人均水资源只有250m3/年·人,远低于联合国规定的1700m3/年·人的标准。在这有限的水资源量中,山西如何得以更好地发展。如何在今后发展中得以维护好基本的良好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而不至于更陷入生态危机之中,这是我们应认真对待的问题。
    最后谈一下石漠化防治与生态城镇群建设,以贵州省为例
      贵州省的基本概况
      农业人口占86%,耕地面积2760万亩,占全省10.2%。在全省86个县中,岩溶面积占30%以上的县(市)有74个。贵州省地下水资源多年平均479亿m3/年,其中岩溶水资源占386亿m3/年贵州省的矿产资源主要是煤炭、铝土、磷矿、金矿。
      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贵州省对于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在乌江流域进行梯级开发,建设了许多大型水电站。在1999年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中,对西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对策:
      1.恢复与重建生态环境,防治石漠化与减轻自然灾害;
      2.实施水利扶贫工程,促进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
      3.大力开发西部水电能源,西电东送;
      4.大中小型水利设施相结合,以中小型为主;
      5.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综合防治污染;
      6.从水资源条件出发,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贵州生态环境总体上还是有恶化的趋势,存在的问题包括:水资源开发不配套,不能更好地保障农业发展与人民生活需求;石漠化地区治理与生态修复还比较缓慢;矿山灾害事故仍然时有发生,危害性大;如何合理开发资源,真正做到防灾兴利,是促进贵州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生态城镇群建设的主要内涵
      贵州省最大的城市就是省会贵阳市,遵义、安顺等地的发展规模也很大。贵州省山多,大片的谷地和盆地不多,不宜发展大规模的城市。应建设多个各种类型的城镇群,使“八山、一水、一分地”的贵州得以更好地开发。
      生态城镇群的生态文明建设应体现在:
      (1)在资源方面,相应的城镇群应当有共同开发的格局,包括地表与地下的土地资源,具有密切关联的水资源,可共享的主要能源,以及可协同满足当地发展需求的生物资源;
      (2)在综合防灾上,有密切关系的城镇群,需统一制定相应的防灾与减灾的计划。在制定有关预案上,也是相互关联而不可缺少的;
      (3)在开发项目上,应当体现出有福同享的关系,在相应城镇群上协调发展,而不能只是某个城市不断发展,其他的城镇却停滞不前。当然,同一个城镇群中的城镇也是都要同样的发展;
      (4)同一城镇群中体现出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景。不是城市发展而农村始终踏步不前,当然也不能是农村发展向大城市看齐;
      (5)在交通方面,在同一城镇群中形成相应快速的交通网络。不同等级的交通能够保证在日常和灾情发生时保持基本畅通,或在局部受影响时有预案可以短时间内修复;
      (6)同一城镇群的医疗卫生的密切联系与支援。在医疗系统上应当体现出城镇群内有机的密切相关联与支持的完善体系;
      (7)人才的培养体现出城镇群发展的实力支撑。一方面要体现出各级学校的相互联络以形成完善的教育系统,更主要的是要体现出城镇与农村之间教育水平同步提高,不能扩大受教育的不平等机遇,使城镇中人才都有好的环境去发展。
    贵州生态城镇群的几种类型
      石漠化严重地带的生态城镇群
      (1)注意水——土资源的合理匹配开发;
      (2)注意发展适生植物;
      (3)采取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
      (4)禁止乱开垦、乱修房屋、乱开路的三乱现象,防止诱发更多的地质灾害;
      (5)加强中小型水利措施;
      (6)加强支持农村小城镇的发展;
      (7)培养农村的农业地质等基础科技人才;
      (8)加大有关扶贫项目的投入。
      山洪地质灾害威胁严重地带的生态城镇群
      (1)加强有关灾害的监测工作,将科学监测与群测群防密切结合;
      (2)对威胁大、极危险的地带,进行超前灾害处理,这方面国家应有投入;
      (3)对不宜进行防灾处理的地带,要果断地实行生态移民。当然这个数量不能很多,国家也需要投入;
      (4)确切采取措施,以保证有灾情时,仍能保证在同一城镇群地带内的交通畅通;
      (5)平时应加强卫星通讯设施管理,并开辟有航空直升机或小型运输机降落的平台;
      (6)对危险山区,有关业务部门应当开展无人机的侦察与拍摄的系统工作;
      (7)在同一城镇群内,有应急救灾预案,并建立兼职或扩大消防队伍的职能与训练,使当时有灾情时可以采取适时救灾;
      (8)多争取省及中央有关财政的支援。
      有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的生态城镇群
      (1)确保资源开发时的安全。贵州近些年矿山出事故不少,必须要保证严格的生产工艺安全;
      (2)加强矿山开采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引进先进的方法,包括探讨煤成气等;
      (3)开采矿产资源要考虑更多方法就地生产相应的产品,避免单纯的原煤、原料输出;
      (4)进行合理规划,在保护城市发展绿色农业和林业、花卉业,如煤系地层多产杜鹃花(映山红),开展农业地质,使矿山和绿色农业并列发展;
      (5)发展山区立体小农业、庭院农业(有的发展为家庭农场);
      (6)发展当地特色植被与相应加工业;
      (7)加强矿山管理,严查无证乱采。
    大型水利枢纽所在的生态城镇群
      (1)以土地淹没换取开发项目的效益。以前,我们曾提出土地入股修水利,后来是一次性赔偿。今后,政府应当考虑如何分利给当地农民,可采用补偿方式,由发电收益单位抽取电费的若干比例作为当地发展基金、救灾基金,以更好的用于当地人民;
      (2)加强水环境保护,对有污染的企业要加以处罚,以增加为当地人民谋福利的投入;
      (3)以低处山谷中的水电枢纽为基础,加强山上及地下中小型水利措施,使之成为完善的水利系统,而不会再呈现山区“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哗哗流”,或“山上干枯无水、山谷有水难采”的情况;
      (4)更好的利用库水自身洁净防污的功能,禁止网箱养鱼,水库调度应考虑防洪抗旱为重要内容,再考虑充分发挥能源作用;
      (5)发展山地——水库的立体生态大农业,也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合二为一的效果;
      (6)结合水利措施,考虑综合防灾能力,包括防洪、抗旱、防治石漠化等综合功能。
      旅游地区的生态城镇群
      (1)选择典型地点建设国家地质公园或世界地质公园,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挑选一些县作为旅游县,开展多目标的旅游,形成旅游网络;
      (3)多举办主题性的旅游性质和比赛的项目,包括登山、探洞、划船、攀岩、民歌赛、酒会,以及各种有关贵州自然的学术研讨会;
      (4)加强旅游县镇对外交通的安全网络建设,以增加客源;
      (5)与国外有关旅游等部门建立合作平台,更好地吸引国外游客;
      (6)在旅游方面增加游客切身投入的感受;
      (7)发展有当地民族特色的手工业产品及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发展相应的产业。
      非岩溶地区的生态大农业城镇建设
      (1)建设多种大林业基地;
      (2)发展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3)建设立体生态的大农业;
      (4)发展以农林产物相关的先进加工业;
      (5)加强水土保持,增加涵养水源与固土功能;
      (6)相应的开展有关旅游业;
      (7)加强当地有关自然景观的保护;
      (8)发掘当地的人文历史和文化遗迹。
    对于第1,2两类生态城镇群的建设,主要还是在前期多依靠国家、省的投入,用以治理石漠化,用以加强防灾减灾措施。摆脱贫困,生态改善后依靠自身的活力取得发展。
      关于矿业方面的生态城镇群,最主要还是依靠资源而吸引外来资金,在发展矿业工程时,也相应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以大水利水电枢纽为主的地带,目前只能以补充方式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以作今后建设与发展的一部分资金。
      至于旅游及生态较好的地带,主要依靠其自身的造血功能,当然也可以引进资金进行开发,使其更好的发展。
      这六种生态城镇群的建设都需要有资金的投入才能有保障
      共同建立三位一体的新理念
      贵州要分别建设不同性质的生态城镇群,不同类型的城镇群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需求和相应的发展内涵。这些不同的城镇群基本上都在自然条件相同的一个大的自然环境中。
      有一点是需要共同考虑的问题,即生态环境修复与石漠化防治相关联,重要的是水利扶贫与水利为中心的产业调整。
      温总理在考察贵州旱灾灾情时,明确提出这“三位一体”的理念。这三位一体还是非常正确而需要坚持的理念。但是,其内容应做相应的扩展:
      (1)修复重建生态环境,要坚持发扬生态文明建设;
      (2)防治石漠化要结合防洪、抗旱以及其他气候——地质灾害链中灾害的防治,也就是防治综合灾害;
      (3)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利措施中不仅是治理石漠化及人民的生活需求,更要考虑综合水利措施发挥更大的防洪、抗旱及综合维护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三位一体的理念应发展为:加强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进行石漠化及其他灾害综合治理和建设安全的生态环境,即:贵州发展的战略理念。
      贵州发展战略,加速科学发展贵州,综合开发利用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土资源合理配置,综合防治石漠化,气候——地质灾害链、保护生态系统,三位一体发展绿色经济,突出保障食品安全,发展绿色——有机与生物医药绿色加工业,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发展高端新材料——制造业,建立不同生态文明城镇群,合理人口与产业匹配布局,发展贵州通向长江、珠江的水陆快速通道,将贵州建成绿色贵州、美丽贵州与幸福贵州。
                  
    上一篇: 城市景观设计和规划也逐渐成为城市文明进步的助推器
    下一篇: 国家发改委城镇化专家李铁:城镇化的智慧路径怎么走?
     
    主办单位:安徽省风景园林行业协会
     
    地址:合肥市滨湖新区高速中央广场A座1203室 联系电话:0551-65606058 QQ:2897565681 邮箱:ahfjyl@126.com(投稿)
         
    | Copyright Right©2008-2014 Ningzhi.Net Powered | By:Nzcms v4.8.11 | 2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