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7日星期一农历乙巳年(蛇)八月十二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收藏本站
繁體版
首页
走进协会
协会简介
会长致辞
组织机构
协会章程
会费管理
入会指南
大事记
协会动态
新闻发布
近期活动
教育培训
电子期刊
会议博览
行业资讯
业内快讯
国内讯息
省内聚焦
会员专区
会员动态
企业资质
会员风采
品牌展示
行业招聘
政策法规
国家政策法规
地方政策法规
相关政策法规
行业资源
人力资源信息
苗木供需信息
花卉、草坪供需信息
附属资材供需信息
行业规范
自律建设
服务窗口
业务交流
环球博览
徽派园林
世界园艺
风景旅游
园林论坛
理论研究
科普科技
专家视野
下载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内快讯
《四川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方案》印发
信息来源:互联网 ‖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审核人员:admin ‖ 审批人员:admin ‖ 发布时间:2020年6月29日 ‖ 查看1176次 ‖
近日,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四川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全文如下。
为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高质量生态产品,推进美丽四川建设,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保护自然、服务人民、永续发展为目标,以整合优化现有自然保护地为重点,健全体制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完善政策支撑,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确保全省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
景观
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性保护,为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美丽四川提供有力生态支撑。
(二)总体目标。2020年,完成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按部署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勘界立标工作。到2025年,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归并优化,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管理和监督制度,初步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到2035年,显著提高自然保护地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全面建成四川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占全省陆域国土面积19%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三)合理布局自然保护地。按照中央关于自然保护地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3类的要求,围绕构建全省自然保护空间格局,在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黄河源等大熊猫和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区域,重点布局建设国家公园;在若尔盖、川滇、秦巴、大小凉山等四大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布局建设自然保护区;在成都平原区、盆周山地区、盆地丘陵区,重点布局建设自然公园。
(四)科学实施整合优化。开展自然保护地摸底调查和综合评估。以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为原则,遵从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度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的总体要求,制定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实施方案,整合归并优化各类自然保护地。国家公园建立后,在相同区域一律不再保留或设立其他自然保护地类型;对部分区域划入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地,经科学评估论证后,可按程序撤销或保留、合并、调整未划入区域的自然保护地类型,但要严格控制,防止人为降低保护强度和改变保护性质。在整合和归并中,对涉及国际履约的自然保护地,可以暂时保留履行相关国际公约时的名称。
(五)编制自然保护地规划。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全省自然保护地规划和各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指导和规范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和发展。整合优化期间,各类自然保护地按现有法律法规、政策和规划加强管控。
(六)统筹推进设立和管理。中央直接管理和中央地方共同管理的自然保护地由国家批准设立,中央地方共同管理的自然保护地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管理主体。地方管理的自然保护地统一由省政府批准设立,原则上由相关市(州)或县(市、区)党委、政府实行属地管理,市(州)或县(市、区)林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
(七)开展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制定自然保护地边界勘定方案、确认程序和标识系统。运用最新测绘成果,由省统一组织、市县具体实施,开展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并建立矢量数据库,在重要地段、重要部位设立界桩和标识牌。确因技术原因引起的数据、图件与现地不符等问题按管理程序一次性纠正。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应与生态保护红线衔接,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按程序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自然保护地发生调整的,按程序相应调整生态保护红线。
(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落实《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暂行办法》,以每个自然保护地为独立的登记单元,清晰界定区域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产权主体,划清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使用权的边界,明确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种类、面积和权属性质,逐步落实自然保护地内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代行主体与权利内容,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实行协议管理。
(九)实行分区差别化管控。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按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进行分区管控,自然公园原则上按一般控制区管理。允许在一般控制区内开展国家战略性能源资源勘查、公益性自然资源调查和地质勘查、灾害防治、应急抢险、重要生态修复,以及必须且无法避让、符合县级以上国土空间规划的线性基础设施建设、防洪和供水设施建设与运行维护等符合国家相关政策且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
(十)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措施,分区分类开展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建设生态廊道,开展重要栖息地恢复和废弃地修复,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及其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推进野外保护站点、巡护路网、监测监控、应急救灾、森林草原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疫源疫病防控等保护管理设施标准化建设。按规定配置管理和监测人员的技术装备,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
(十一)分类有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自然保护地进行科学评估,将保护价值低的建制城镇、村寨、人口密集区域、社区民生设施等,以及划界范围与保护需要明显不符的其他区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调整出自然保护地范围,将具有保护价值的区域划入自然保护地范围。一般控制区内零星的原住居民,在不扩大现有建设用地和耕地规模的前提下,允许其对生产生活设施进行修缮,并保留生活必需的少量种植、放牧、捕捞、养殖等生产活动。一般控制区内的永久基本农田、成片集体人工商品林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调整出自然保护地范围。依法依规对自然保护地内的耕地实施退田还林还草还湖还湿。依法清理整治自然保护地内探矿采矿、水电开发、工业建设等项目,通过分类处置方式有序退出。
(十二)创新自然资源使用制度。依法界定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原住居民权益,实现各产权主体共建保护地、共享资源收益。制定自然保护地控制区经营性项目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特许经营制度,鼓励原住居民参与特许经营活动。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探索通过租赁、置换、赎买、合作等方式,维护自然保护地内集体所有土地及其附属资源产权人权益。扶持和规范原住居民从事环境友好型经营活动,推行参与式社区管理,按照生态保护需求设立生态管护岗位并优先安排原住居民。建立志愿者服务体系,健全自然保护地社会捐赠制度。
(十三)建立监测体系。建立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建设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依托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和大数据,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及时评估和预警生态风险,并定期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状况监测评估报告。对自然保护地内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实施全面监控。
(十四)加强评估考核。组织对自然保护地管理进行科学评估,及时掌握各类自然保护地管理和保护成效情况,发布评估结果。适时引入第三方评估制度。对各类自然保护地管理进行评价考核,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将评价考核结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作为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及责任追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的重要参考。
(十五)强化执法监督。制定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督办法,建立包括相关部门在内的统一执法机制。对违反各类自然保护地法律法规等规定,造成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和资源环境受到损害的部门、地方、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强化各地政府和管理机构的主体责任,对自然保护地保护不力的责任人和责任单位进行问责。
三、保障措施
(十六)加强党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担负起相关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体制改革的工作机制,将自然保护地发展和建设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林业和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职责,机构编制、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自然保护地发展和建设管理相关工作。重大问题及时报告省委、省政府。
(十七)完善制度体系。加大自然保护地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立改废释工作力度。研究完善各类自然保护地的相关管理制度。在自然保护地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或修订前,自然保护地改革措施需要突破现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要按程序报批,取得授权后施行。
(十八)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制度。各级政府要落实投入主体责任,统筹各级财政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地保护、运行、管理经费保障,支持开展自然保护地摸底评估、整合优化、勘界立标和规划编制等工作。鼓励金融和社会资本出资设立自然保护地基金,对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建立完善野生动物肇事损害赔偿制度和野生动物伤害保险制度。
(十九)建立健全管理机构。按照“一个保护地、一套机构、一块牌子”的总要求,制定自然保护地机构设置、职责配置、人员编制管理办法,探索自然保护地群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加大优化调整力度,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人员力量,建立协同高效的管理机制。妥善处理好整合优化过程中原有机构、人员等问题。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承担生态保护、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科研宣教、社会参与、特许经营、巡护监测等职责。
(二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培养和引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和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建立具有国际视野和领先水平的自然保护地科研团队。适当提高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占比,按规定适当放宽艰苦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自然保护地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条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和科技人才团队。
(二十一)加强科技支撑和国际交流。组建四川省自然保护地管理咨询委员会,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科研平台和基地,构建自然保护地大数据平台。研究建立自然保护地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认证机制。充分发挥大熊猫品牌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参与全球自然生态系统保护。
上一篇:
上海市委全会通过重磅意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下一篇:
野草青青 鸟鸣啾啾——陕西省湿地保护见闻
---全国部委办网站---
中央政府
外交部
国防部
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民委
公安部
监察部
民政部
司法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土资源部
环境保护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水利部
农业部
商务部
文化部
卫生计生委
人民银行
审计署
国资委
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
工商总局
质检总局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体育总局
安全监管总局
统计局
林业局
知识产权局
旅游局
宗教局
参事室
侨办
港澳办
法制办
新华社
中科院
社科院
工程院
发展研究中心
行政学院
地震局
气象局
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
社保基金会
自然科学基金会
台办
新闻办
档案局
信访局
粮食局
烟草局
外专局
公务员局
海洋局
测绘地信局
民航局
邮政局
文物局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中医药局
外汇局
煤矿安监局
密码局
航天局
原子能机构
国家语委
国务院扶贫办
国务院三峡办
南水北调办
---全省直厅局网站---
中国安徽
省编办
省发改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省国土资源厅
省环境保护厅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委员会
省水利厅
省林业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厅
省卫生计生委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侨办
省国资委
省地税局
省体育局
省统计局
省工商局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省质监局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省安监局
省旅游局
省粮食局
省管局(省接待办)
省法制办
省金融办
省人防办
省档案局
省地矿局
省地方志办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省供销社
省社科院
省社科院
省农科院
安徽行政学院
省信访局
省政务服务中心
省物价局
省能源局
省国防科工办
省国税局
省气象局
安徽煤矿安全监察局
省地震局
省烟草专卖局
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
省煤田地质局
省贸促会
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
---各市行业主管部门网站---
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
亳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淮北市园林管理局
宿州市园林管理处
阜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蚌埠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淮南市园林管理局
滁州市园林绿化管理局
六安市园林管理局
芜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马鞍山市园林管理处
安庆市园林管理局
池州市城市园林管理局
铜陵市园林管理局
宣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局
黄山市园林管理局
---全国行业协会网站---
中国风景园林协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网
中国景观园林绿化协会
中国建设报
北京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
上海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
天津市园林绿化行业协会
重庆园林行业协会
河北省风景园林学会
山西省风景园林协会
内蒙古
辽宁省风景园林协会
吉林省风景园林协会
黑龙江
江苏
浙江风景园林学会
安徽省风景园林行业协会
福建省风景园林学会
江西省城市园林网
山东省风景园林协会
河南园林网
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
湖南省园林绿化协会
广东省风景园林协会
广西花卉协会
海南省风景园林协会
四川省风景园林协会
贵州
云南省园林行业协会
西藏
陕西省风景园林协会
甘肃
宁夏园林绿化行业协会
青海
新疆园林网
香港
澳门
台湾
---会员单位网站---
华艺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开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中徽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合肥绿叶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合肥九狮园林建设公司
安徽新宇园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安徽新安古建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安徽鑫苗园林景观建设有限公司
安徽省东吴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安徽构美生态景观有限公司
安徽省盛轩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广艺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朗汀园林绿化工程服务有限公司
安徽万利生态园林景观有限公司
安徽潜川森鑫农林开发有限公司
合肥佳洲园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合肥市蜀山绿地建设综合开发公司
安徽海兴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格林园艺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华兴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省蓝斯凯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安徽花之都园林环境开发有限公司
合肥市紫蓬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新安景观园林有限公司
合肥银河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合肥昌盛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港湾生态园林有限公司
中苏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合肥市荣城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合肥鸿堃园林景观建设有限公司
安徽省广阔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合肥市盛宝隆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合肥景观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安兴装饰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宜和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三普机械有限公司
安徽地道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安徽星绿木屋木结构有限公司
安徽腾飞园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大玮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诚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萧县炫彩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灵璧增华山水园艺中心
蚌埠芦山文化陵园
蚌埠市龙湖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经典景观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淮南市淮尚园林园艺养护有限公司
安徽春景园林景观建设有限公司
滁州市明德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安徽省淮滨园艺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奥申园林有限公司
安徽九绿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万顺物业服务有限公司
安徽金龙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安徽奥林园艺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林海园林绿化股份有限公司
马鞍山力生生态集团有限公司
马鞍山市汇林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芜湖红花山园林绿化有限公司
芜湖绿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芜湖新达园林绿化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学友建设有限公司
芜湖祥宽花木有限公司
安徽省龙川绿地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宁国市诚信园林有限公司
安徽新时尚建设有限公司
安徽恩龙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新城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铜陵市百通生态环境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铜陵恒昶实业有限公司
铜陵市振华园艺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省瀚青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潜山县思信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宿松县西南花木公司
安徽省双龙园林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黄山市园林协会
福建省惠安嘉泰石业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安徽省风景园林行业协会
地址:合肥市滨湖新区高速中央广场A座1203室 联系电话:0551-65606058 QQ:2897565681 邮箱:ahfjyl@126.com(投稿)
皖ICP备16003017号-1
| Copyright Right©2008-2014 Ningzhi.Net Powered | By:Nzcms v4.8.11 | 2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