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中都有最美的风景。当你真正理解风景园林与人民日常生活的关系时,你的设计才会拥有真正的生命力。”在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YWA严伟风景园林工作室负责人、首席设计师严伟看来,园林行业在城市中的根本就是要解决让自然回归人类生活的问题。
这一“原则”,在严伟主持的设计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并实施。2019年度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行业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2019年度北京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2019年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规划设计一等奖……荣获诸多殊荣的北京国际雕塑公园绿化景观提升工程(设计),便是其中之一。
塑造特色破解场地难题
严伟告诉笔者,在该项目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团队一直努力探索“自然·艺术·人”三者之间自然而然、不期而遇的和谐模式,力求让身在其中的人们能充分感受到艺术融入自然、设计定义美学的无限魅力。
北京雕塑公园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周边交通发达,可达性强,便利的交通为其提供了充足的游客基础。本次设计地块位于公园中部,占地面积约7.2公顷,现状由下沉广场和混凝土大板组成,为联通公园东、西区的必经之路。
如何塑造场地特色?严伟指出,剖析场地基本特质以及固有功能,自然就能提炼出项目特质,无需刻意强加。基于此,该项目规划设计将该地块功能定位为城市秀场,遵循绿色开放,打造与城市融合的多功能复合空间,实现绿色自然+生活休闲+艺术体验+雕塑展示+生态、教育等功能,同时突出“园艺融入生活”,由此激活城市活力,并依托北京国际雕塑公园,形成长安金轴上新的高端文化品牌、绿色生态地标,凸显北京国际雕塑公园的国际化品质。
在现场勘踏中,设计人员发现已有些年头的雕塑公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场地现状主要为硬质铺装广场,绿量严重不足。其中下沉广场场地现状除几个种植池外全部为硬质铺装且破损严重、利用率低,地表大量雨水径流汇集导致下沉广场地下通道积水严重,混凝土大板广场地表雨水径流给公园及市政雨排系统造成很大压力;儿童游乐场及停车场地面铺装老旧、松动,交通组织混乱,需对场地布局重新组织、优化。“整个场地功能单一、服务设施欠缺,景观游览体验较差,亟须明确场地定位,提升场地服务功能、扩大绿色生态空间,给游人提供舒适的游赏体验。”严伟总结道。
巧妙设计延续场地记忆
“如何在营造生态本底的前提下,保留相对定性的服务功能,是该项目设计的根本和重点。只有将原来固有的使用方式尽量加以保留,才能延续人们对场地的期望,让这份乡愁被铭记。”严伟指出,在设计思路上,充分考虑场地东、南、西、北四个界面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与衔接,场地内部空间组织分区同样强调高效连接,通透宜人,实现生活、艺术与文化的交融。场地中的交通动线基于绿色本底加以划分,再依托交通动线将整个空间分隔为不同区域,承载不同的使用功能。
此外,设计尊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园艺坡地、透水铺装、下沉绿地、渗井、线性排水沟等雨水利用设施将雨水滞留在公园中,保证两年一遇雨水不外排。装饰混凝土、清水混凝土、生态基质混凝土、CLT胶合板、耐候钢板、万能支撑器等新型造景材料被积极运用,营造时尚、现代的硬质景观。
园内植物配置也强调自然与艺术气质,融入自然科普科教。新优苗木品种,尤其是延绿增彩树种的大量应用,延长了彩色期与绿期,增加了绿量。
缤纷景致发挥多元功能
按照规划设计,中部区域被分为5大分区和2条轴线,其中5大分区为水镜林荫休憩区、林荫艺术秀场、绿毯休闲区、草坪活动剧场、竹林艺展区,2条轴线为彩叶林景观大道和观花景观大道。这些被注入新内容的空间,各具风采,同时也构成了一个绿色、开阔、融合的生态氛围。
水镜林荫休憩区,由规整几何状构图形成一面水镜,融入喷泉及雾喷装置。平时无水时为铺装广场,满足多样功能需求。夏日有水时是人们嬉戏的天堂,冬日可蓄水开展冰上运动。水镜广场四周为树阵,整个围合空间非常适合人们驻足,尽情享受林荫和镜面水池带来的景观体验。
水池周边布置造型条石、种植池、特色铺装、跌水、置石以及水池中央布置的景观岛屿等呈现丰富的空间层次。镜面水池的倒影———树阵、人,也是一大特色景观。不仅如此,水镜广场更巧妙地屏蔽了来自长安街的噪音,并为长安街平添一抹绿色的背景。
生活秀场区,舞台约100平方米,草坪观赏区约1900平方米,通过色叶林围合,为发布会、小型音乐会、展览活动等提供场地,增加整体场地的参与性与趣味性。这是色叶林围合的半开敞空间,也是展览会、音乐会等活动的举办地。CLT多层次搭接的构筑物取意“寰宇”,这里可以是一个人的舞台,也可以是全世界的秀场。
绿毯休闲区,延续场地原本阳光、开阔、自由的特点,结合彩叶林、游步道、阳光草坪、地形、园艺花境、生活秀场等形成极具魅力与活力的疏林草地区域,人们可以自由的享受阳光、草地,深呼吸……草坪区承载多样功能,可举办艺术节、展览。
工作室主任设计师耿晓甫说:“彩叶林景观大道为展现现代、艺术和时尚的景观大道,迎宾彩叶树阵结合艺术廊架、特色清水混凝土花池等搭建起了场地的基本轮廓,枫叶造型的白色混凝土坐凳如雕塑般与树阵融为一体,亮丽郁金香为这一开敞空间增添了些许艺术的气息。”此外,微园三亭融合室内微型雕塑展厅、微庭院、卫生间于一体,素颜的清水混凝土发挥了自身优秀的材料特性,施工方式在其表面留下的永久印记成为清水混凝土的装饰,也如雕塑般的存在着。
竹林艺展空间布置在场地东侧,灰色调的石板路、中国传统韵味的漏窗、青翠的竹林演绎并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园艺坡地带来别样体验
“本次设计的另一大亮点是位于中区西侧的下沉园艺花园。”耿晓甫说。在那里,你可以欣赏到令人难忘的花境景观,下沉园艺花园突出“园艺改变生活”的建设理念,自然、绿色的园艺坡地取代现状场地过多的硬质铺装,升级为自然式下沉花园,突出层层园艺坡地的自然情趣,带来犹如在爬山中欣赏美景的独特体验,更是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作为连接北京国际雕塑公园东、西园的必经通道,下沉花园在保证两园车行交通的前提下,注重穿行空间景观序列的营造。通过“之”字形动线划分空间,串联驻足空间,延展了空间层次。坡道式主路设计,方便残疾人、儿童使用,可多角度、多维度动态观景。
该项目种植设计突出植物造景,利用植物群落塑造自然生态环境,让人们感受清新的自然气息。大量新优苗木品种、宿根花卉的应用展现了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造园理念,同时融入了自然科普科教。
大面积花境景观是其核心内容,混合、多面观花境设计以耐寒宿根花卉为主,精选50多种宿根花卉品种,四季轮替、日日有景、步步有别。大量园艺植物招引了大量昆虫采蜜传粉,鸟儿嬉戏,增强了生物多样性,更加体现出现代都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妙。
水镜广场四周为树阵,整个围合空间非常适合人们驻足,尽情享受林荫和镜面水池带来的景观体验。
下沉花园利用植物群落塑造自然生态的环境范围,让人们感受清新的自然气息。
CLT多层次搭接的构筑物取意“寰宇”,这里可以是一个人的舞台,也可以是全世界的秀场。
林荫艺术展廊,造型极具雕塑感,烘托场地气质。
微园三亭融合室内微型雕塑展厅、微庭院、卫生间于一体,清水混凝土建筑、锈钢板种植池,带来独特的视觉效果。
园内植物配置强调自然与艺术气质,延绿增彩树种的大量应用,延长了彩色期与绿期,增加了绿量。
水镜林荫休憩区,由规整几何状构图形成一面水镜,融入喷泉及雾喷装置。平时无水时为铺装广场,满足多样功能需求。夏日有水时是人们嬉戏的天堂,冬日可蓄水开展冰上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