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8日星期二农历乙巳年(蛇)八月十三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点击可以刷新验证码  
收藏本站 繁體版
  • 首页
  • 走进协会
  • 协会动态
  • 行业资讯
  • 会员专区
  • 政策法规
  • 行业资源
  • 行业规范
  • 环球博览
  • 园林论坛
  •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内快讯
    山西右玉:从沙漠边缘到绿色海洋
    信息来源:互联网  ‖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审核人员:admin  ‖  审批人员:admin  ‖  发布时间:2019年3月11日  ‖  查看1935次  ‖  

    在山西内蒙古交界、毛乌素沙漠边缘,有这么个县,几百年来环境恶劣,1949年时全境近300万亩土地几乎全部沙化。大自然对这里的人们够“狠”。

    但是,这里的人们对自己更“狠”。70年来,全县不分男女老幼,顶着风沙,一代接着一代种树,矢志不渝!今天,全县已经成为绿色的海洋。

    这就是———山西省右玉县。

    正在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张宏祥,生于右玉县张千户岭村。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右玉这个地方,就是风沙大,小时候吹得手上全是裂口子。”“我姥爷那辈人,被逼得练就了看天气的本事,看天就能知道有没有风沙,很准。”

    如何治沙?摆在右玉人面前。首任县委书记张荣怀曾提出:要想富,就得风沙住;要想风沙住,就得多种树。

    一场穿越时空的植树造林“接力赛”起跑。

     

    1978年后,右玉县被列入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工作提速。种树越来越讲究科学,右玉成立了当时全国唯一的县级沙棘研究所,专门研究适合沙地种植的沙棘。从小老杨、沙棘到松树、金叶榆,再到如今讲究针叶林、阔叶林搭配,落叶林、常绿林搭配,树种也越来越丰富。

    1978年出生的张宏祥回忆说,在右玉没有孩子没种过树。“小时候,老师年年组织我们义务植树,几个人一组,有人挖坑、有人浇水、有人扶树,平均下来一个人一天能种20多棵。”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右玉这块塞北之地的林木覆盖率达到54%。树种从过去的区区几种变成30多种,药用植物达到45种。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塞北绿洲,如今右玉县已成为绿色的海洋。

    党的十八大以来,右玉县致力于在“一个战场”上打好“脱贫攻坚”和“生态建设”两场战役。一方面,以产业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在羊肉、小杂粮、沙棘等特色产业培育优质品牌,带动脱贫增收。另一方面,进一步改善的自然生态环境,不断增强“美丽”资本。

    2012年,在外做IT工作的张宏祥看到家乡山青了、水绿了,但乡亲还在用几十年前的传统耕作方式发展生产,低产不说收入还低,他决心闯一条“互联网+生态”的新路子。“回村!发展绿色产业,让乡亲们都富起来。”

     

    几年来,他的生态养殖场越来越智能,越来越有“科技范儿”,开始用上了无人机、牛羊定位器。在养殖场里打工的乡亲有五六十户,两口子一年能挣五六万元。生态美了,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还吸引来了写生的画家、取景的剧组、拍婚纱照的新人。“每年国庆节是旅游高峰。县城有一个卖凉皮的,7天的毛收入就达到几千元。以后我还要发展生态旅游。”张宏祥说。

    “现在依托生态,农牧业、旅游都搞起来了,周围像我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张宏祥说。

    2017年,右玉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18年,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几年的脱贫攻坚,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右玉,脱贫摘帽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张宏祥对此深有感触,今年两会带来的议案也是关于生态建设的。

    “我是绿水青山的受益者。现在生态建设的接力棒交到我们这代人手上了,我们一定努力跑好这一棒,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已经是两个孩子父亲的张宏祥说。

                  
    上一篇: 代表委员热议国家公园体制建设
    下一篇: 留住最美春天 重庆的哥的姐公园当环卫志愿者
     
    主办单位:安徽省风景园林行业协会
     
    地址:合肥市滨湖新区高速中央广场A座1203室 联系电话:0551-65606058 QQ:2897565681 邮箱:ahfjyl@126.com(投稿)
         
    | Copyright Right©2008-2014 Ningzhi.Net Powered | By:Nzcms v4.8.11 | 2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