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2日星期六农历乙巳年(蛇)九月初九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点击可以刷新验证码  
收藏本站 繁體版
  • 首页
  • 走进协会
  • 协会动态
  • 行业资讯
  • 会员专区
  • 政策法规
  • 行业资源
  • 行业规范
  • 环球博览
  • 园林论坛
  •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讯息
    海绵城市建设为城市内涝问题提供新思路
    信息来源:互联网  ‖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审核人员:admin  ‖  审批人员:admin  ‖  发布时间:2018年5月14日  ‖  查看1449次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李娜说,虽然很多城市都建设了防洪排涝工程,采取了非工程减灾措施,但城市内涝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并且在局部区域具有加重的趋势。

      城市内涝现象的发生从客观因素来讲,与极端强降水事件趋于增多有关,但也有一些是人为因素,如城市下垫面径流特性改变,表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天然林地与农田被不透水路面、房屋等替代,当遭遇大的暴雨时,暴雨径流容易在道路上快速行洪,在低洼处集聚,如若积水不能及时排除,则易发生内涝积水;排水进入河道也容易造成河道洪量的快速增长,导致河道水位迅速上升,对城市排水产生巨大压力,对河道防洪提出挑战。此外, 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雨洪调蓄空间被侵占,也使得原本就是蓄涝场所的新区变成内涝积水的多发易发区。

      “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正是为解决城市的内涝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的城市科学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即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需要时则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从2015开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发布了30个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旨在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郑艳认为,虽然海绵城市强调以生态型雨洪管理措施替代传统工程性措施的理念,但是在试点方案设计和遴选过程中,尚缺乏对气候变化和城市类型因素的考虑,试点建设中也暴露出了目标与资金不匹配,试点项目实施差异大、碎片化、短期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为更好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17年我国启动了“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计划在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的基础上,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使得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洪涝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的一种,在城市中发生类似洪涝这样的灾害性事件,往往由于城市各种要素紧密关联而引发系统性风险,使得发生在局部范围的单一灾害演变为蔓延整个城市及更大范围的危机事件。郑艳说,除遍及我国南北的洪灾外,我国不同地区的城市所遭遇的自然灾害各有侧重,如东部沿海城市,主要是雾霾、城市水灾、城市热岛、海平面上升等;中部和中西部干旱半干旱城市主要是干旱、洪涝、冰冻、雪灾等;而西部高地地貌起伏地区城市的灾害主是干旱、洪涝、地震、 地质灾害等。

      因此考虑到我国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差距较大,既要加强对传统灾害风险的管理,更要高度关注对新型风险、区域性风险和综合风险的防范。未来30年到50年是我国城镇化提升的关键时期。需要加强灾害风险的管理和前瞻性规划,积极推进我国的韧性城市试点示范工作,尤其是加强对沿海高风险城市密集地区和中西部脆弱地区的韧性城市建设。

      (中国风景园林网摘编)

                  
    上一篇: 今年青岛将建设234处口袋公园
    下一篇: 重庆长江岸线生态复绿初见成效
     
    主办单位:安徽省风景园林行业协会
     
    地址:合肥市滨湖新区高速中央广场A座1203室 联系电话:0551-65606058 QQ:2897565681 邮箱:ahfjyl@126.com(投稿)
         
    | Copyright Right©2008-2014 Ningzhi.Net Powered | By:Nzcms v4.8.11 | 2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