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广州突发暴雨,几小时内降水就超100毫米,但市民都感受到“水浸街”现象比往年已改善许多。新快报记者从5月9日发布的《2018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白皮书》(下简称《白皮书》)中了解到,广州市政府计划2017年-2018年投资23亿元用于72个城市内涝点的治理,规划海绵城市建成区达250平方公里,用于实现雨污分流并保障水安全。
广州投23亿治理城市内涝
为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城市内涝灾害及水污染严重等三大水生态环境挑战,中国自2015年起正式开始以试点的形式部署海绵城市建设。据最新统计,中国海绵城市数量从2015年项目启动时的16个增长了20多倍,达到目前的370多个。
此次的《白皮书》选取了上海、福州、天津、广州、萍乡五个城市作为中国海绵城市取得积极进展的成功案例。
如广州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治理内涝已初见成效。广州市政府计划2017年-2018年投资23亿元用于72个城市内涝点的治理。到2020年,广州市规划海绵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50平方公里,计划新建9座污水处理厂,新建和改建泵站规模2.132立方米/秒、雨水干管6.119公里,并新建雨水调蓄池容积130万立方米,用于实现雨污分流、并保障水安全。
需探索长期融资机制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遂庆等专家表示,海绵城市建设虽有百利,但目前除了政府补助外,缺乏相应的资金来源。
据估算,每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建设需投资超过1亿元,探索适合海绵城市发展的长期融资机制至关重要。如福州创新的PPP项目模式具很大借鉴价值,为了系统整治中心城区的43条黑臭水体,福州市政府按不同水系打包成7个互相独立的PPP项目,分别签约给多家水务公司,根据绩效进行付费,不仅借助了资本的力量,同时引入更多的专业技术和运营管理经验。
同时还可借鉴国外一些创新的方式,如哥本哈根的“水资源税”,柏林的“雨水费”制度,华盛顿特区所发行的“环境影响力债券”等,均通过获得更多的公共收入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